陈九川录【13】
【原文】
虔州将归,有诗别先生云:“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①。”
先生曰:“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什么。”
敷英②在座曰:“诚然。尝读先生《大学古本序》,不知所说何事。及来听讲许时,乃稍知大意。”
[注释]
①乾元:意为万物的起源。语出《周易·乾卦·彖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②敷英:王阳明弟子,其余生平不详。
[译文]
九川将要从虔州回家时,作了一首诗向先生告别:“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先生看后说:“你若没来此处讲论良知,就不会理解‘好恶从之’从的是什么。”
在座的敷英在旁边说:“的确是这样。我曾经读了先生的《大学古本序》,不明白说的是什么。后来到这里听讲了一段时间,才稍微明白了大概意思。”
[解读]
陈九川的诗,代表他对王阳明心学的学习心得:第一句是反问句,意思是说:良知是什么呢?是需要多闻多见才知道的吗?非也!第二句“妙合当时已种根”,“妙合”是指代良知,“当时已种根”意思是人人生下来就具备良知,“良知”之根是每个人自带的。第三句“好恶从之为圣学”,意思是按照心中的喜好和厌恶去做,就自然是圣学了。第四句“将迎无处是乾元”,其中的“将迎”是之前曾经提到的“将迎意必”中那个“将迎”的意思,这里指代心中的私欲,“乾元”本意是天道之始,这里比喻天理,人心中有了“将迎”的私欲,就为处处有碍,有违天理。
阳明先生看过陈九川的诗后,对其第三句“好恶从之为圣学” 并不认同,他说陈九川要不是来此听讲学,那个“从之” 恐怕不知道“从” 的是什么。王阳明言外之意是,如果是按照良知的喜好和厌恶去做,自然可以认为是圣人之道;但是,尽管良知是人自身具备的,但往往被私欲所蒙蔽,这时个人直觉上的喜好和厌恶还不能等同于良知上的正确判断,不要简单的讲好恶从之,不仔细体察,从的就不是良知,一不小心就从了自己的私欲了。正因为如此,人要不断地修炼“致良知” 的功夫。
在王阳明后来的三传弟子中,有一个叫颜均的人,在对阳明心学的理解上,就步入了歧途,颜均为学力求一任自然,宣称性如明珠,原无尘埃,有何睹闻?著何戒俱?平时只是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甚至曾经当众就地打滚,说这就是我的良知。这种放任自我,完全不用克治功夫的做法,其实已经流入“狂”,更是偏离了心学的真义。阳明先生在此时就注意到了陈九川的这种“好恶从之”可能产生的流弊,所以早打预防针,可以说是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