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 晴有雾霾
焦躁,谁都有。唯一的区别,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样而已。
下午的业务,谈的不是很顺利,再加上前面4个潜在客户,也没有做正面的回复,回临平的地铁上,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头也痛的厉害。
这总不是办法,“我有没有尽力?”我开始问自己,就我的知识与能力,我有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虽然还有改善的空间,但是“和自己过不去/和自己较劲”的心,一直没有变。
不和别人过不去,不和别人较劲,“为什么客户不买我的保险?他难道不知道保险的重要吗?”当脑袋里冒出这样的想法,我知道我又在和客户较劲了。
较劲,就会焦躁。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应该做某件事情,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坐上763路公交后,心里想着“和自己较劲”,心情就好了很多,好像有股力量从心底涌出。因为察觉到与他人,特别是客户的互动中自己内心的无明,察觉到业务上深度解析与传递能力的不足,以及某些实实在在的短板。
下午谈的这位客户,是曾经老单位的同事,在此前的闲聊中得知她是大学微积分的老师。在看教育金的各项保障利益时,她能快速演算出每期保费的收益情况。这对于我这个数理小白来说,完全跟不上节奏。
这是我实实在在的短板,我无力改变,要改变也太晚了。这不是我该死磕的问题,因为公司背后有精算师的团队,产品的设计与适合人群,他们肯定是有做过调研分析。
和自己较劲,是不放过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我为什么在意最近的业务,一个是年底了,要为过年多储备点钱;第二个是公司有手机的方案,5万以上保费有一台苹果手机。
真的是有求皆苦,还好可以自我转化,不至于一直陷入这种怪心情里。
不和客户较劲,但要了解客户,有些客户是绵羊型的,有些客户是稳健型的,有些是激进型的。
下午谈的客户是稳健,精细型的人,她会问我,你说的方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和市面上的服务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没有事先做功课,就会被问的哑口无言。还好,和自己较劲的结果派上点用场,只要不是数理方面的东西,其他医疗常识、理财观念等,脑袋里都储备了不少的料。
还有一个大的层面的问自己——你为什么要选择做保险。这3年下来,我觉得做保险是和自己过不去的一个“好方法”。
@逼着要开口,要拜访客户
@逼着促成,3个月一考核
@逼着(也是自愿)买保险
@逼着记账,经济最困难的时间还要延续2到3年
@逼着做时间精力管理,转移做慈济的跑道,暂时放下人文真善美
@逼着要有梦想,用经济实力证明自我较劲的价值
我不是要用钱来证明做保险有多厉害,而是用钱来证明心性的改变可以让生活更美好。这条路要赶紧走,但心不能急、不能乱。
写下这些文字,也是很好的销售回盘,让我清晰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晚上环保开会。
慈济的开会,对于我情绪的考验很大。
平常所说的多鼓励、多赞叹,都会被抛之脑后。当然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有改善,但是每次还是能明显感觉到焦躁。
这种焦躁,一方面是因为人,一方面是因为事。对于人的部分,我已经能大部分放下,超过90%,但是对于事,没办法。
目前杭州6个环保点,既有各自环保点的耕耘,也有横向交流互动交流的需求。晚上开会说的是定规则,却不是如何把环保点经营好,能够形成整体的合力。
当然能召开这样的一次环保交流会,已经是很不错的开始。后面再有机会去深入交流各种经验,针对各自面临的困境,再做及时的调整。
慈济人常说有心就不难,实则有心的范畴实在太大了。在管理面,是兼顾情谊与效率;在互动面,是兼顾抚慰与鞭策。
抚慰的多,鞭策的少,成长太慢;鞭策的多,抚慰的少,人员不稳定。现在存在的很多问题,归根是抚慰不够,鞭策也没跟上。说的难听点,是在还债,还过去鞭策把关不严、抚慰不够的债。
一切都要往好的方面想,这是应对焦躁的好方法。
我自己总结的做法如下:
@下基层
就是要走到一线的人群中去,不见得要做什么重要的事情,而是去感受一线的氛围。
@做调研
调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做,宏观是国家政策、行业趋势、本会方向等;微观是汇集各点的经验、各点的问题,哪些是共性问题,哪些是个性问题,从而能“对症下药”。
@传经验、解疑惑
做事与修心是同步的事情,在慈济尤其如此。甚至一个阶段,修心要下的功夫比做事要多的多。修心有两块,一块是去除内心的烦恼与无明,特别是执着;另一块是增强愿力,增加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如果让功能承担的人,都是自己去摸索经验,愿力强的人可以坚持,愿力不强的人,遇到很大的困难,可能就退缩了。有些人会暂时停一停,再转换跑道,或者少做一点;有些干脆就不出来了。
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在团队管理的传承辅导上,出现了断档,或者说辅导不到位。这就像是静暘师姑(纪妈咪)在讲座中说的,功能传承如果只是丢包袱,不解开包袱告诉接棒的人有什么,甚至陪着接棒人做一段时间,这个接棒人就容易有起伏。
下基层、做调研,最核心的是解疑惑,修行最难的是看清自己,再者是如何管理家业事业志业。我个人的经验,如果能协助别人解除疑惑,这个人的愿力和行动力都会大增。
@严把关
如果有些事情不做严格的把关,小了说是事情越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活动越来越多,未来就要不停的擦屁股。
大了说是会形成不好的示范,别人会认为这里做事没有规则、没有原则,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不会哭的孩子得不到照顾。
严把关不光是设定的规则要明确,后面的过程管理、事后的善后工作,都要跟上。不然所有的规则,不过是空中楼阁,落不了地。
以志工推荐和环保点设立这两个规则来说,志工推荐的规则重要性要高于后者,因为人到位了,事就容易到位。
作为过来人,有一个深刻体会,处理慈济事其实比处理家务事要难得多。对于很多走入这个大家庭的人来说,如果没有在前面几年的积淀,没有在见习培训等阶段的“洗心革面”,再往上走一个台阶,内心的纠结不仅不减,还有可能增加。
@走出去,请进来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视野也狭隘了。所以我们要走出去,看看别区的做法,学习别区的经验。或者把我们的人送出去。
同时也要把外面的人请进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是坐等别人上门,而是主动邀请内外部各个领域的能人,为我们带来新鲜的空气,新鲜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