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有收获,天天有进步!
阅读有乐趣,凡事多思考!
谁的错
先说一个假设的案例:
坏人A诱骗好人B进入C未锁门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
请问,这是谁的错?
这是刘润的《底层逻辑》中讲述关于是非判断时举的案例,没有接晓答案前,你会有怎样的判断?
对错观
想好答案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所述。作者分别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对错观。分别是法学家、经济学家和商人的对错观。
有意思的是,这三类不同范畴的代表人物对这同一事件居然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法学家认为是A的错误;经济学家认为是C的错;而商人则认为错在B。
看到这么有意思的结果,大家一定像我一样好奇,究竟是因为什么让这三类人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对错观的呢?
各不相同
先来看法学家的对错观:他认为是A的错误,因为这就是证据确凿的一次蓄意谋杀。
经济学家认为:整个社会为避免B被A诱骗进入C的工地要付出的成本,要比C把工地的门锁上的成本高得多,虽然惩罚C会让其觉得冤,但以后所有工地的拥有者就都会把门锁上了,于是这样的事情会大量减少。
而商人可能会这样想:不管是A的错还是C的错,B都死了:不管让谁承担责任、B都无法起死回生--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B只能怪自己。
角度不同
看完书中的分析,现在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对这同一个案例会产生三种不同的对错观了。那是因为:
大家看事情的角度和立场不同。
法学家从法律地位角度进行判断谁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
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判断一件事的对错在谁。
商人则是从对个体利益大小的角度,判断谁在事件中受到的损失最大,那么错就在谁。
豁然开朗
这下让我突然豁然开朗,这就是为什么生活中、工作中,对同样的一件事儿,不同的人往往表现不同的反应。
打个比方,如果大家看新闻中播报的犯罪案例,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很容易从法学家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根据法律责任认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是过错方。
再举个例子。俗话说财不外露,说的就是一个人即使很有钱也不要拿着很多钱在外炫耀。为什么呢?如果因为炫耀而导致他的钱被小偷惦记上,那么最后损失的就是这个人自己。哪怕所有人都知道偷钱的是小偷,但错的是这个炫富的人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从商人的角度来看,这是炫富人自己的对外炫耀而招来的财产损失。
你是谁?你有什么立场?
了解了从不同角度出发的不同对错观,能解释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下所采取的不同行为表现,亦即是站在不同立场上所做的“相对”对错观。
作者提示:如果你是评论家,可以选择法学家的立场;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经济学家的立场;如果将要失足摔死的就是你自己,我建议你选择商人的立场--“我的错,都是我的错”,因为“我的损失最大”。
做为个人来看,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它们改变不了结果。
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事情最终的结果--靠自己,自强者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