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创意心理工作室的组织下大家共看了一部电影《垫底辣妹》,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渣女学生沙耶加在补习班坪田老师的帮助下成功逆袭的故事。影片中有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两个老师的争吵,坪田老师含泪嘶吼,“没有差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沙耶加不是学渣,她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孩子。”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改变一个人,首先改变对一个人的期望。刘嘉凯是我们班的“头号人物”,个子最高,体重最重,学习倒数。清晨,当早读的铃声响起时,其他同学都在大声地朗读,他却无聊的将课本从头翻到尾,从尾翻到头,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只有他无所事事:身体靠着墙,时而盯着窗户发呆,时而和别的同学说几句话,让周围一团糟。班里后几名男生是他的“小跟班”,也随波逐流。如此学生,令人头疼不已。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对学生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优秀生,而是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本着息事宁人的想法,上学期让他担任了班里的卫生委员,像以往的班干部培训一样,我从分工、拖地、扫地等细节方面一一详细指导。没有想到的是,每天他早早到班,督促同学打扫、检查、并且自己动手整理,每一个细节做的很认真。
走进学生,和他永葆同理心。2020年的疫情,让这个寒假变得不同寻常。线上教学,我们班每8人一组,分了七个小组,第七组只有四个人,组长是刘嘉凯,这是一个特殊的小组,组员是班里倒数的几名学生,是他自己挑选的。小组成立时,我告知他,你接纳了你的组员,你要对你的组员负责,和其他组长一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周的班会和小组长会,我会把他认真的一面及时进行表扬。和他微信聊天,聊爱好,聊想法,鼓励他的做法。每周会在组长群里发个红包对他们进行激励。他的组长干的很认真,每天早早督促组员上早读、报体温、交作业、提醒上直播,成为他生活的常态,并且比其他组长做的都好。他的作业上交,听课率都是百分之百,各类活动更是率先垂范。记得双休日的实践作业是做一道菜,他选择做红烧鲫鱼。从杀鱼到做成成品菜,他的作品令人惊艳,最终他被评为班里的“厨神”。此时的他就像一个不起眼的洋葱,虽然外表粗糙,可内里却有却有晶莹剔透的东西,我感觉正在小心翼翼的一层一层的剥开它,让人感动流泪,让人心动。
记得有这么一次谈话:“喜欢打游戏吗?”
“喜欢!”
“为什么?”
“能让我找到存在感和荣誉感。”
“你想在班里找到这种感觉吗?”
“想!”
我要改变他,这个想法再次在我的内心迸发出来。
那一刻我没有再犹豫,让他做了实习班长。新官上任,我对他要求:“走马上任,要做出点样子!”新学期,打扫楼梯分给我们班,第一周,我发现,学生打扫不干净,卫生保持做的也不好。我对他说“初一西楼梯打扫的不错,咱们去学习一下!”在参观的同时,我明确了卫生标准和整理流程。于是,他带领值日生,亲力亲为,我一次次检查,一点点提高整理的标准。一周后,拖得发光的楼梯成为年级的模板。一周实习期结束,同学们投票选举,他全票当选为班长。
规范引领,让自信跟着心理同步成长。新的一周开始了,他带来了自己种植的多肉放在窗台上装饰教室,我对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嘉凯,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但‘知道’距离‘做到’还有着很远的距离,不做,永远做不到;启航了,才有抵达的可能。我相信在你的带领下,咱们班能有一个质的改变!”班会课上,我们再次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具体到书籍如何摆放、上课如何听讲、就餐、就寝等等诸多方面,他都一一记录在册,逐一对照执行。
每一天操场上他铿锵有力的口号声让同学们振奋;每一天黑板上他一句温馨的提醒让同学们心血澎湃;每一天他整理卫生的身影让同学们心悦诚服;每次辅导课教室里的悄然无声让我也感到了欣慰。为更好的管理好班级,他悉心向我探讨班级管理方法,并且拜师学艺,向年级楷模汤婧云请教,他说:“汤同学整整三大张的‘班长建议’,我每天都学习三遍!”也许正是他的这种不经意间的改变,静气开始在教室里静静的流淌。
我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了对他的教育过程,他认可了我,信赖了我,关系的改善也伴随着教育顺利进行。当他以受表扬的姿态成为我记录的主人公,在聚光灯下,他成长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一言一行也趋于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