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2,周六,正月二十五,阴雨
气温6—7°,体感温度4°,露点温度7°,东北风2级,阵风速23公里/小时;AQI(cn)39-优,降水量18毫米,能见度7公里/时,薄霾,湿度97%,下弦月照射范围37%,月落12:26,日出6:58,日落18:24。
雨季来了,一天到晚下个不停,淅淅沥沥、滴滴答答没个完。雀儿鸟儿也不知道躲到了何处,晨起未听见它们的叫声。只有汽车在路上呲溜的声音。
窗外湿漉漉的,室内冷飕飕的,只有围着毛毯坐在电烤炉旁才感觉舒适。追剧、嚼零食、吃水果,屁股黏在沙发上不挪窝几个小时。这就是近段生活写照。
醒来读了一会《星火》和《扬子江文萃》的文章。
后者是一篇回忆散文《卖牛》。作者是陕西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我深深理解作者关于“钱”的述说。一头牛,900元,这是一个家庭的巨额财产;一个水泵一口井,一千多元,对于刚结婚的工薪族来说也是巨大的压力。父亲面对即将上大学的儿子学费,儿子面对父亲渴望打水井所缺资金,两人都尽力而为,这就是父子情,一个奉献一个反哺。
父亲舍不得牛被杀,宁可少卖200元,城里儿媳不知牛在父亲心里的地位,才会认为少卖200元是不可理喻的。这是观念的差异,并不是孝与不孝的矛盾。
父亲寄钱还给儿子,告知儿子不要因为钱夫妻不和,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体谅。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怨无悔地倾其所有,他们只是希望儿女有一个好前程,能过上好日子。而儿女对父母的爱总会有些折扣。
作者用极平缓和朴实的话语将这段往事说出来,表达的是自己对父亲的感恩和歉疚。他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父亲骨子里的善良、悲悯、勤劳和爱。父亲爱家,爱儿子,爱耕牛,他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供儿子读大学;他宁可外借也要归还儿子给的钱,目的就是不愿儿子因钱家庭不和。这就是我们的父辈!只奉献不索取的父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