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人赚不到认知边界之外的钱,可认知边界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认知边界」到底在哪儿呢?
认知,其实就是「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太大了,可以划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影响,相对有限。而精神世界却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有大量的意想不到等着每个人去探索。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物质世界是精神实际的外在延伸,而物质世界的延伸又会反过来影响精神世界,两者是相互作用的「互为因果」。
两者相比而言,在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到满足后,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就会逐步显现出来,因为精神世界往往会通过人的实际行动来影响物质世界。从这个角度重新看「认识和感知」这个认知的解释,你就会发现「认知更偏向于精神世界的范畴」。
那么问题来了,认知从哪里来?从信息的输入输出中来。信息输入,就是你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内容,这里有图文、音频、视频这三种内容形式。
而那些深度思考、更贴近你真实生活的优质内容,会更容易被你吸收接纳。原因很简单,因为「与你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比如看书、深度访谈等内容,就很容易借助别人的视角,丰富自己的视野。
有了输入,当然就有输出。在输出前,需要对已经输入的信息进行「深加工」。而这个深加工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把自己的深度思考写下来,说出来,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介传播出去,这就是输出。
随着输出的内容越来越多,深度越来越深,观察世界的视角越来越多,更容易从不懂的维度观察到事件运行背后的底层逻辑。观察到的底层逻辑越多,距离这个世界的真相也就越近,而「自然规律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而很多学者终其一生通过研究所追求的真相,就是自然规律,这就是「道」。
从这个角度看,道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每个人各自的认知边界。人们通过精神世界的认知借助行动改变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的彼此碰撞又反过来影响精神世界,顺着这些事件来感悟这个世界的底层规律,这些新增的感悟不断打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彻底无知,进而转变成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这就是「认知边界」。
超出了认知边界,做出合理决策的概率就会降低,错误变高,一个人自然也就赚不到认知边界之外的钱。
怎样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呢?上述的推导过程已经给了答案,那就是持续不断地输入输出,俗称「投资自己、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