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精文减会”工作持续推进,释放出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的强烈信号。然而现实中,红头文件数量虽减少了,白头文件却如雨后春笋般,正披着内部通报、便签、微信群通知的“伪装”悄然增多,其看似灵活便捷的外表下,实则是形式主义的隐形回潮,成为基层减负路上横亘的一道新沟壑,必须高度警惕。
白头文件泛滥的背后有多方面深层次原因。政绩观的扭曲变形是首要诱因,部分地方和部门政绩观错位,抱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态,通过白头文件这一“隐形变种”来规避红头文件的监管,以形式上的“落实”应付考核,使得文件数量不减反增,基层负担愈发沉重。干部能力的结构性短板加剧了这一现象,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解决问题的真本事,遇到问题就发文件,将责任像皮球一样踢给基层,更有甚者,因政策理解不深、文字功底薄弱,只能用白头文件应付交差,使文件沦为缺乏灵魂的“文字垃圾”。制度与管理漏洞提供了滋生土壤,文件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制定标准模糊导致发文边界失控,清理机制缺失造成历史文件淤积;监督问责机制更是形同虚设,白头文件的下发与执行长期处于监管盲区,部分干部因此有恃无恐。
如何有效破解“红头”变“白头”这一难题,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首先,完善文件管理制度,明确白头文件的适用范围与审批流程,避免其成为规避监管的工具,同时建立定期清理机制,定期对过期、无效的文件进行清理,确保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其次,加强监督问责,建立文件质量追踪评估机制,对造成基层负担的“无效文件”进行倒查,对内容空洞、目的模糊的“凑数文件”坚决叫停,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靶向督查,对违规发文行为严肃问责,同时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对形式主义文件进行监督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氛围。再者,提升干部能力与作风,加强政绩观教育,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干部从“文件思维”转向“问题思维”,做到敢于直面问题,真正将精力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
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桎梏,增的是实干为民的效能。唯有以“实绩考核”取代“纸面文章”,以“机制创新”遏制“责任空转”,才能彻底铲除“白头文件”的生存土壤,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