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边际递减效应
这个效应提示我们,我们对物品价值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物品本身,而是通过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程度来主管地体验的。消费或享用同样的东西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和效用,随着边界的变化不断变化,越到最后,效用就越小。同样的一杯水、一顿饭、一朵花、一个玩具,在没有得到的时候,对这个物品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于是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感和占有欲。所以第一次得到时候就能体会出最大的满足。
2.三人成虎——从众心理
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是群体压力。当个体行为与众不同时,就会感到群体压力,当个体的行为与别人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没有错”的安全感,于是就长生了很多人都采取与群体内多数人保持一致意见的现象。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图书馆和教室里还有一种典型的从众就是环境从众。由于环境的特殊性质,同学们去了之后一般都能专心致志地学习。看到大家都在那里发奋苦读,你就会身不由已地投入到集体的行列中去。
3.是皮匠还是和尚?——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
社会助长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人们都说,一个孩子没有两个孩子好养。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抢过来的东西吃起来特香。孩子也同样,一个孩子不愿意吃青菜,两个孩子却会抢着吃。
人多力量大并不适合于所有场合。有实验证明,有时有他人在场,工作效率反而会降低。很可能是,做复杂的、生疏的工作时,人们的反应正确率较低,他人在场时,因为害怕其他人评价,就会紧张和焦虑,使工作效率降低
群体是促进还是阻碍个体智慧的发挥,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恰当地利用它。在一个班级群体中,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对教师的启示是,根据任务类型确定完成形式。在分配任务时,一般简单性的任务应该明确分工、责任明确,让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复杂性的工作则应该在集体讨论后给其单独思考的机会。
4.淹没的责任——群体去个性化
群体去个性化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减弱了社会对其的约束力,为个体从事反常的行为创造了条件。个体在匿名状态下,个人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不被他人所感知,于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也就降低了,认为参加者人人有份,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必为集体行为承担罪责,由于感到压力减少,没有内疚感。
教育者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去个性化”的程度,让所有学生都清楚有关规章制度,明白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处在他人的监督之下,使每个人都难以逃避自己的责任。
5.群体倍增器——群体极化现象
无论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使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支持,而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反对,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极端化。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更易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因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避免此种行为的发生。
6.囚徒的两难选择——博弈效应
你的选择必须考虑其他人的选择,而其他人的选择也考虑你的选择,你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你的行动选择,同时也取决于他人的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