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的性质及其定位
所谓学校中的教学,是在“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因素的构成中教师直接地或以教材为媒介作用于学生的教育行为。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教学的三角形模型”,一个实体地表征教学的构成要素,把握教学结构的最通俗的模型。这里的教材一般指教科书。“应答性学习环境模型”则强调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面对学习环境而不是传统教学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材讲解,这里的“教材”是一种“旨在儿童通过学习达一定目标而选择的文化性素材(事实、现象、资料、作品)等”。由此可见,从最原始的教学论模型到最新的教学论模型,其教材概念所涵盖的广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般认为,在教育活动中依据一定的教有目的所选择出来的教育内容,作为教学时的材料,就是“教材”。但深究起来,未必那么简单。教材的含义可以区分两种用法:一是同内容不加区别的场合,即囊括了内容含义的教材;二是同内容相区别的场合。教材是制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性质的把握大体可分三种视点:通常按照学科分类来把握教材性质。但也未必有明确的界限;按照学力或智能的要素来把握教材性质;按照认知发展过程来把握教材的性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现代教学论中对“教材”概念的界定突出了三个要素:“其一,作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所计划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其二,同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各种能力与熟练的系统掌握、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作业方式与技术;其三,知识体系同能力体系的密切结合,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的、表现为信念的、政治的、世界观道德的认识、现念及规范。这就是所谓“教材”, 不仅指各种概念、原理、法则、理论,而且包括心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方法、步骤、运算,规则、技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确立新的教材观,无论对于现实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抑或理论研究,都是严峻的课题。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基于新的知识观确立了“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基干新的教学观倡导“三维世界”——教科书世界、网络世界、现实世界——的学习环境,为其础教育课程的基础开发展示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二、教材的历史演进与两种教材功能观的分野
教材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功能,是随着社会形势、教育体制的变化和学术文化的进展,以及教育研究的发展而历史地发生着变化的。从历史上看,作为教材编制的方法之争——“经验单元”与“教材单元”之争——此起彼伏。杜威的“知识”或“教材”三阶段说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教材结构的一条基本线索。
杜威把“教材”视为“旨在解决问题情境而使用的材料”。在他看来,“教材即知识”,是活的知识、动态的知识、生成的知识。具体地说,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的“活的教材”:作为行动的教材、作为信息的教材、作为科学(成合理化知识)的教材。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教材功能观。一种观点认为,学生的发展直接地受制于教材的选择和排列,把某种特定课业的教材习得视为教学的本质。另一种观点认为,教材是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成分,不过,它是可以广泛地彼此替代的。只是在作为刺激学生发展的手段之时,才会发挥教育的功能。前者是目的型教材观,后者是手段型教材观。
目的型教材观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作为学科内容的教材视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定性手段。手段型教材观则是把儿童借助对教材的作为而产生的主体方面的能力的变化,视为教材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清晰地反映了上述两种教材观——“目的型教材观”和“手段型教材观”的歧异。“用教科书教”还是“教教科书”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教科书)具有“学习资源”或“学材”的性质。现代教学论的研究表明,作为教材(教科书)的基本功能,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三大功能:为学习者选择并传递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与知识的“信息功能”;为学习者建构自身的知识、有助于其知识的系统化的“结构化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合理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功能”。
三、科学教材观与教材创新
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课堂中,教材(教科书)尽管在学校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教科书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内容陈腐,面目可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一纲多本”的教科书政策,就是旨在因应我国地区差异过大,打破我国中小学教材长期以来形成的教材垄断、教材划一、教材陈腐的积极的政策。
不管行为学派、认知学派、建构学派或是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都认为,优质教学应当包含如下几个特质:“主动参与、练习、个别差异、反馈、实际情境、社会互动”。这样,我们就不难引出优质教材的基本条件:“要求学生在同自然、社会、文化的环境(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内部世界)中发现意义,对它产生兴趣和疑问,展开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提升理性的、感性的、技术的认识,谋求‘知识整合’。……儿童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生活知识’和在学科教学中获得的‘学校知识’激发他们的思考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联起来了。
从教材开发的视点看,优质教材应当是教育目标与儿童活动这两个契机相统一的“具有学习价值的材料”。大凡优质教材应当囊括三种素材:侧重学习体验的素材、侧重基本概念的素材、发挥信息媒体特性的素材。日本教育学者进一步探讨了优质教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可以视为教材评价的基本尺度:基础性、系统性、适切性、社区性。另外,教材的知识系统当然是一种知识结构化系统。教材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追寻的基础教育教材,决不是单纯的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诠释的文本,它也是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的基石,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审视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积极参与自然探究、社会探究和自我探究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