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花生发芽想到教育也要讲究时机

在我的认知里觉得花生生长的时间越长,结的籽粒更饱满,今天在菜园里拔了一株花生,指尖触到泥土的刹那,我便察觉了异样。那本该坚实饱满的荚果,竟探出了细弱的乳白色触角——我的花生,在理应丰收的时节,于黑暗的土壤中悄悄发了芽。它们把积蓄一季的甘甜与油脂,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不合时宜的新生。我捏着那枚既非种子又非果实的“过渡物”,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悟到,所谓“圆满”,原来只是一道窄窄的罅隙,错过一步,便是沧海桑田。

我们总信奉时间的累积,仿佛万物皆在“更多”与“更长”中走向完满。然而大地沉默的法则,嘲弄着这人造的线性逻辑。一株花生,从青涩到饱满,再从饱满到萌发,那个滋味与营养抵达巅峰的“黄金时刻”,并非一个漫长的平台,而是星子划过夜空般,倏忽即逝的一瞬。它不服从于日历上僵硬的数字,只听从体内激素与大地温度秘而不宣的合谋。收获的本质,于是并非一场耐心的等待,而是一次与自然律动的精准合拍。

这枚在掌心蜷缩着嫩芽的花生,像一面幽暗的镜子,照见了人类传承中更为复杂的时序。我们何尝不曾陷入“庄稼”的迷思?笃信于知识的灌输如同阳光雨露,越多越好,越久越醇。于是,课堂被填满,童年被规训,我们急切地向着那片名为“孩子”的土壤,倾倒着我们认为一切有益的养料。我们忘记了,每一颗心灵的土壤,都有其独特的墒情与接纳的节律。

教育的艺术,或许正如同那位老农在田垄间的凝望。他懂得,在麦穗微黄、将垂未垂时挥下镰刀,方能收获一地金黄;若待所有麦粒都在秆上熟透,一阵风雨便会带来致命的伏倒。那个孩子眼中倏然亮起的好奇火花,那个他因顿悟而微微颤抖的瞬间,那个他向世界勇敢伸出理解触角的时刻——这些,就是他精神世界里的“黄金时刻”。捕捉它,需要一种超越计划的敏锐,一种放弃言说的倾听。

我终于轻轻地将那枚发芽的花生放回泥土。它已完成了作为果实的使命,开启了另一段生命的旅程。而我带走的,是泥土之下的启示:真正的圆满,不在于时间的尽头,而在那稍纵即逝的、恰到好处的罅隙之中。无论是大地,还是心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