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中有没有经历过一些诡异的事情,莫名其妙有些人开始疏远你;莫名其妙,有些邀约对方就是死活不同意;莫名其妙,你会碰到一些或明或暗的软钉子。最可怕的是,你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一切正在发生,而只是隐隐觉得不顺、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前段时间读了黄执中、马薇薇等人写的《好好说话》,内容很精彩,同样也很有价值,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些干货,帮你解答上述疑问。
书中介绍到,有三种心理暗示,最容易让别人觉得不舒服.
01
第一种暗示:想表示关心,在别人听起来却是指手画脚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你这人怎么这样啊?”“你屋里怎么这么乱啊?”这就叫评头论足、指手画脚。也许你是想表示关心一下对方,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这样说,仿佛像一个评断别人的法官一样,这就让人不舒服了。
公司同事因工作出色拿到奖金,这时候另一名同事说“真棒,祝贺你”这是没问题的。可是如果用评价的口吻赞许地说:“做的不错。”你不觉得这样说怪怪的吗?
归根到底,我们在与别人进行平等的沟通时,要避免指手画脚的评判他人。
可以把焦点放在人身上,把对别人的评判改成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上面公司同事获得奖金的例子,你完全可以不去评判别人,而是拿自己说事,“真棒,我要像你这么有才就好了”,这样说既表示了祝贺,又避免了评价,让人听起来也很舒服。
02
第二种暗示:.想表示安慰,在别人听起来反而是漠不关心
不关心就是不尊重,不尊重当然会得罪人。我们经常会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安慰道:“人生就是这样,看开点”或者“没事的,我是过来人,这都是小事。”
这种句型降低了事情的重要性,有点像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凉话,会让对方感受到一种漠不关心。
我们可以用“这件事对你很可惜,但你的付出我都知道”来取代“别难过,这件事根本不重要。”所以,在安慰别人的时候,我们也最好强调人,从别人的感受出发。
03
第三种暗示:想表示委婉礼貌,别人听起来却像暗藏心机
很多人在有事需要别人帮忙时,都会在微信上给别人发“在吗?”,对方看到后,有时实在不想搭理。
先发一句“在吗?”也能理解,这样问一下对方,也是怕打扰到对方,看对方说话是否方便。
但其实对方一旦回复你“在呢”就意味着很难拒绝你接下来提出的一些要求,这其实有点绑架的成分。所以明明是礼貌的想请人帮忙,却变成了他人心中的别有用心。
当我们想求人办事的时候,最恰当的方式,就是一股脑的把想办什么事情、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忙、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哪些方面是有顾虑的、有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等事先想明白、跟人说清楚,这才算尽到了求人帮忙的义务。
退一万步讲,这种方式,你先漫天要价,对方也能坐地还钱,你一句不说,先来一句“在吗?”,又不说清楚什么事情,对方反而不愿意和你沟通,还隐隐觉得有种被你套住的不舒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