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无意间在一个家长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他转发了一篇热门文章,说的是专治作文困难户的十二招写作技巧。我仔细看了一下,感觉写得非常实用,招招都是能见“血”的干货。如“写外貌不用‘有’、打死也不用成语(原文为‘就是不用成语’),写说不出现‘说’,写想不出现‘想’”等等。
于是乎,受其启发,我决定也结合自己平时的写作和阅读体会,再整合一些名家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以下提高写作水平的四大绝技 ,希望能对孩子们的写作,以及辅导孩子写作的老师和家长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文章的语言必须要生动,有画面感。
所谓画面感语言,即当你阅读某段文字时,你的大脑中会自然而然地生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来。那么,使你产生这种形象生动的画面的语言,就叫“画面感的语言”。这种“画面感的语言”,就是平时的作文题目中常见的“描写具体”“细节生动”、“感情细腻”等诸如此类的要求。
简单点来说,就是细节描写,可以豪不夸张地说,没有细节就没有成功的写作。
关于这一点,无论你是写故事,写搞笑的,还是写议论文,都离不开对描写对象细致入微的描绘,这是非常非常最重要的部分。这部分最忌讳的就是白开水式的流水账,比如:
一屌丝坐在电脑前打着DOTA。
这读着就毫无画面感,但这样写就不同了:
“你Y的天天一回家就知道玩游戏,你工作咋就没这么上心呢?你再玩,我明天就把你电脑给砸了!”
厨房里传来了老婆的叫骂声。老刘蹲在椅子上没有说话,把烟头狠狠地插进了白色的小圆形烟灰缸里,默默地带上了耳机,在落满了烟灰的黑色双飞燕键盘上,给智硬的dota队友打过去了“你Y死了”四个大字,发泄着自己的压抑。
这样一写,画面感和人物性格,就都出来了。
既然画面感的语言如此重要,那我们要如何去写,才能让自己文章的语言具有画面感呢?
依照个人目前的浅见,方法有六个:
画面感速成方法一:要把被描写的对象范围缩小,并具体化。
下面,举一个著名作家肖复兴指导其儿子肖铁的写作例子:
一次,肖铁的老师给他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请将“啊,好冷的天”这句话改写成具体的描写。
刚开始时,肖铁是这样写的:
“街上的行人都穿着棉衣、戴着棉帽、穿着棉鞋……”
肖铁写完后,肖复兴先生觉得,这样虽然比“好冷的天”四个字要具体一些,但还不够。之所以不够,是冷天的环境写得不具体,“街上”是一个大而泛的范围,必须如同聚焦一样找一个特写镜头才会具体,也容易具体。“街上”只有一个远镜头,一定要把“街上”再缩小、再具体化。
经过父亲的一番指导后,肖铁最终把它写成了这样,这就比第一次的描写具体多了:
“小孩把手伸进妈妈的兜里,紧紧搂抱着妈妈。爷爷竖起领子,把帽子系得紧紧的,帽沿快要把眼睛遮住了。我呢,冷得直在地上不停地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这段话,虽然没有出现“好冷”这两个字,但文中的“我”及“爷爷 ”的动作,就已经把“好冷”淋漓尽致地从侧面表现出来了。
画面感速成方法二:多用形容词。即让被描写的对象信息丰富起来,这里所说的丰富信息,包括描写对象的色彩、形状、味道、质感等等。要做到这一点,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在被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些形容词即可。
像以前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我时,说:
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男老师,和别人一样,也长着头发,戴着眼镜。
(龙哥点评:晕,难道我以前一直是光头强吗?)
这就不够具体,而另一个学生,虽然他观察不够仔细,写得也不够真实,但加了一些形容词后,确实变得具体多了:
我的语文老师姓黄,他脸小而圆,长着一头乌漆抹黑的头发,戴着一副银框眼镜,嘴巴看上去有点像香肠嘴。
(龙哥点评:晕菜,我的嘴虽然没有宋仲基的好看,但怎么看也不像香肠嘴好不?)
经典范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经典片段,它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其细致的描写。你看,“菜畦”是“碧绿的”,“桑葚”是“紫红的”,这是色彩描写;“石井栏”是“光滑的”,这是质感描写;“皂荚树”是“高大的”,“黄蜂”是“肥胖的”,“覆盆子”是“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且“又酸又甜”,这是形状加味道描写。这样一写,画面感自然就出来了。
但如果我们把“菜畦”“桑葚”“石井栏”“皂荚树”“黄蜂”之前的形容词去掉,把句子变成以下这样: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黄蜂伏在菜花上。
你看,这句子是不是就会变成干巴巴,没有多少画面感的味道了?
画面感速成方法三: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有联想。
这次,同样以作家肖复兴指导他儿子的写作为例。这个案例,也非常经典。那这个案例到底是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