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教育女儿好好学习,给她讲习得和重复练习的重要性,就拿我知道的各种概念说服她,比如多少天养成一个习惯,比如一万小时可以成为专家,又给她讲了卖油翁熟能生巧的故事,结果这孩子回头给我说了一句:“那一万个小时是可以灌油很熟练,但为什么他还是一个卖油翁呢?”这一说把我问住了,就查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来源。
大家熟知10000小时定律,是来自于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大家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为超凡。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强调一下重复练习和时间付出的必要性,因为不管想掌握什么能力,练习都是必要的,因为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练习可以把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自动化,这样能给更高层次的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比如,你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扣衣服扣子,一边还想着今天的工作计划,两岁的孩子就做不到。他刚刚通过近一年的练习,学会了稳稳地走路,还没学会扣扣子,这也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只有熟练到完全自动化、不需要费脑子就能做这个动作时,才有脑力去思考更高层次的事。但关于熟知的一万小时定律,我们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知道这里面的思维漏洞或者是误区。
首先,在不同领域,学会一门技能的练习时间并不相同。比如,要想成为记忆类专家可能需要几百小时,想成为优秀的专业演员,往往需要3500小时以上,而音乐学院优秀的小提琴学生,在20岁之前已经练习了10000小时。
其次,它完全忽视了天赋的作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成功与练习的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成功也并不完全是靠时间堆出来的。同样要学会一样技能,每一个人习得的进程都不一样,这就好像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一个班内的同学有人学有余力轻轻松松,有人就相当吃力痛苦不堪。
除了以上所述一万小时本身的理解存疑,要想在必要的时间投入后取得成功,还要跨过下面几个误区:
1、习惯性失败。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其实如果失败了,我们不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还是简单重复之前的行为,那等着你的很可能是下一次失败,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花再久的时间也是没用的。
2、不注重积累效应。一万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复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
3、游刃有余熟能生巧之后,怎样进步呢?就像我女儿说的,灌油很熟练不还是卖油翁吗?在一个新的领域内,从新手到专家,需要大量练习,但这个练习不是一层不变的刻板的低水平重复,而是需要人突破舒适区,有目标有方法地在学习区进行刻意练习,才会进步和成长。
既然单纯的一万小时不靠谱,刻意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怎么进行刻意练习呢?
1、拆解任务,大目标分成多个小目标。我们在习得技能的过程中,如果轻轻松松就完成了,那么就还在你的舒适区内,容易厌倦,相反,如果此项目标高于你的能力太多,不可能完成,让你感到恐慌和无助,这就在你的恐慌区,容易退缩。而学习区处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俗称:“踮踮脚,够的着”,这样既有挑战,完成后又有成就感。我们把处于恐慌区的大目标进行拆解,挑战和征服处于学习区的一个个小目标,就会有动力和乐趣,像打游戏一样,不断地升级进步,进入“成功才是成功之母”的正向循环。
2、不要盲目追求时间长度。如果总的练习时间一定的话,把练习分散开来,分成多次练习,效果更好。比如练习英语,你一周练一次,一次练一整天,就不如一周内每天练一次,一次半小时。小批量的持续练习能加深记忆和增加反思的空间。心理学上有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系统的特点也是分多次更有效。
3、及时具体的反馈。在我们习得技能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指导,能够清晰具体地给出反馈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人指导,我们自己也要总结经验,记录反思,以便于我们修正策略,坚定方向,享受挑战。
以上是我对一万小时的理解和具体破解困境的做法,内容参考了一些其他的资料,希望对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