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敏感字眼做了遮掩。大伙将就着看吧,不用细究什么公司。
2015年下半年我从保险代理人转型做了一名保险经纪人。那个时候脑袋里从装着单一一家保险公司产品突然变成几十家公司产品。兴奋、迫不及待、应接不暇……心情无以言表。好比习惯了面前只有一两颗一个口味的糖,突然有一天面前堆满了五彩缤纷的糖,你兴奋的尖叫,也有点无所适从。
于是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各家产品,慢慢适应转型。
2016年已经适应经纪人多样化产品的模式时开始触碰到互联网保险。那时的互联网保险刚刚有点水花。有人看到知道,有人没看到不知道。看到的兴奋不已,就像我。没看到的,仿佛两个世界。
那一年,我试水给自己和家人购买了第一款互联网长期重疾险。也是当时算互联网保险打头阵的某康人寿的拳头产品某康健康一生重大疾病保险A款。
那个时候,我也算是一个某康迷。喜欢他们家产品的性价比,喜欢他们家当时特立独行的消费型重疾险,喜欢他们家线上操作的便捷性。不见得是某康有多优秀,而可能是竞争对手太少。那个时候对于不知道互联网保险不知道消费型重疾险的人来说,我自觉众人皆醉我独醒,妥妥的自嗨型。
这种自嗨持续到2017年就戛然而止。我也终于不用把消费型重疾险当做另类去普及。
2017年某康引领的消费型重疾险开始风靡,也打破了某康人寿独领风骚的势头,很多保险公司开始涉足互联网保险,比如某年人寿,某仑健康,某谐健康等。相同的配方,性比价更高。大量的自媒体开始为消费型重疾险造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消费型重疾险开始作为常客走入大家视野。
那一年,我给家人购买了第二款互联网重疾险某年某惠保;接着第三款某仑某康保、第四款某谐健康某馨安保……我成了一个花心的人……
那一年,互联网短期险市场也是硝烟弥漫,支付宝各种意外险,某安的某e生百万医疗险(早在2016年就已推出),百万医疗险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联网各种医疗险广告随处可见。我先后入手某安的某e生百万医疗险,某星的某健一生中端医疗险。跟风于某享,钟情于某健。
那一年,曾一度被人们避之不谈,视为不吉利的寿险走上了互联网的神坛。保费便宜,杠杆高的定期寿险小试牛刀,反响不错。某保诚、某贵、某荷、某富……我也从中挑拣一些入手几百万保额。
2018年和2019年互联网保险势不可挡。某泰、某琴、某心、某海、某华、某大……不管你听没听过,都让你眼前一亮,雁过留痕或刻骨铭心。重疾险竞争也是白热化,轻症、中症、轻症中症多次、轻症中症多次不分组、轻症中症多次不分组无间隔期、重疾多次不分组……产品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看似大同小异,又细微中取胜。各种的测评文章也是一波接一波,业务员写的乐此不疲,客户看的眼花缭乱。也才发现原来一个人可以得这么多次疾病……
2020年走过那波热恋期,我开始慢慢冷静。我发现了消费型重疾险一些缺陷,我开始担忧百万医疗的不稳定性,我发现很多人太执着于互联网,而看不到别处的风景,就像当初的我一样。我更客观的看待消费型重疾险,更客观的看待互联网保险。有人需要有人适合,也有人需要寻找更适合的。我开始探索医疗险更深层次的需求。我开始挖掘中高端医疗,特别是高端医疗的价值。我开始将重心从基础保障规划转向养老规划。因为那一年增额终身寿、年金养老产品也已在互联网火热铺开。当然也因为深感自己年纪不小了。看着父母逐渐老去,看着儿女慢慢长大,养老的压力让我深感恐慌。某荷某生有约、某大某至尊、某京某福传家……我又开始一波养老年金的剁手,但是大大的满足感。
2021年,我给家人置换了医疗险,舍弃百万医疗,换上高端医疗。在互联网新规之前,又再看了看养老金。
2015年-2021年互联网保险发展的6年,我全家大大小小50多张保单中,互联网产品占据半壁江山以上。我的互联网购买史也算是见证这几年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吧。作为一个消费者深感互联网保险越来越规范,购买操作越来越正规化。全程投保人自己操作、手机号实名制、甚至今年可能双录(录音录像)……良性的发展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让大家买到更放心的互联网产品。
感谢经纪人这份职业让我拥有了销售多种产品的选择权。不仅帮助他人也帮助自己。也感谢互联网保险,让我选择到很多适合自己和家人的性价比优的产品。看似这么多保单,其实全家的保费并不多。基础保障做好后,未来最大的缺口在养老金的补充上。当然互联网新规2022年已施行,可能养老金的补充需要从线下购买。未来的互联网产品可能趋于简单化,简单的产品交给自助,复杂的产品求助专业人士。不管怎么样,找对途径买到合适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