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经历

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人名言大家都不陌生,出自俄国作家高尔基,是想表达书籍在人类发展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我小时候,家里除了学校的教科书,是没有其他书本的,也就是没有所谓的课外读物。当然即便这样,教科书学的也未见多扎实,因为父母不识字,两个姐姐也管不了我,所以家庭作业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也享受这种无人看管的状态,即使小学成绩一塌糊涂,无知者无畏,大概说的就是小时候的我。

      到了三年级我才第一次看到小人书,也就是1994年。那年春天的一个周末,我们姐弟四个一起去离我们家不远的姑妈家玩,爽朗的天气,恰到好处的气温,对于小朋友来说,周末走亲戚是一件幸福得要流口水的事情,一来家长不在身边,无人打扰到游玩的随心所欲,即使家长在身边,如果犯错误了,也能获得他们的原谅,因为在外,父母一般不打我们;二来,走亲戚能吃到好吃的,因为那时的苏北农村,谁要是每天都能吃到荤菜,那应该是极难的事情,我说的是农村家庭。对我来说,中午若有青椒炒肉丝这道菜,能让我兴奋一整个上午。这两个原因在我这里同等重要,没有先后差异。

      姑父是在我姑妈四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姑妈拉扯两个儿子长大,听说周围邻居都劝姑妈再嫁,能减轻一些生活上的担子,但是保守且执拗的姑妈始终没有再嫁人,我没问过什么原因,大人也没跟我们讲过他们大人的事情。姑妈家有两个哥哥,年龄都大于我们姐弟四个,在他们家的客厅桌子上我看到了一个只有手掌大小的书,我好奇的走过去翻看,和我们教科书不一样,小书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展现,里面的人物形象大多在扛枪武棒,书本印刷为黑白色调,阅读中所需的情感,部分是要靠自己脑补的,那时不知道书里面讲的是什么,人物的名字也从来没听过,以为是一本教人练武功的书,至今都确实好笑,实际上是漫画版《水浒传》。物质的匮乏,是我们那个时代非常典型的特征。小人书的纸张颜色也不同于我们教科书,色彩略显暗淡,现在想来,就是粗糙。

      第一次接触小人书后,也并没有能开启阅读的“新篇章”,因为没有其他的途径能搞到这些“课外书”,整体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大的改善,我们依然处在只有教科书这么单薄的阅读量阶段。

      有一种研究的理论叫做“知-信-行”,大概的意思是人因为有了某种认知,这些认知的来源可能是读书,抑或是行路,也可能是名师点悟,如此才会产生一定量的信念,而人的行为正是由信念指挥着的。现在我觉得,人的大脑里总是要种下一些新知识、新观念的种子,且需要不断的更新,也许当时并不以为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这些种子便有可能在某一个瞬间成熟长大,指引我们正确的航向。如若没有这样的种子,就极有可能固执己见、固步自封,这个“固”就是固化。读书,就是带我们看世界,认识这个世界。这样的种子种得越早越好。

      在我人生中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在老家盐城市区的新华书店,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在我读高二的上学期,那年已是2003年。我经常自嘲自己,我读书的起点比别人高,别人都是从小人书阅读开始的,但是我不是。坦率地讲,对我这个阅读量几乎为零的人来说,这本书理解起来有点为难,也就是其内核我并不能很好的领悟,而促使我后来仍然喜欢阅读的原因是,作家那令人惊叹的文字组合能力,优美、流畅。也就是哲学上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此后,余秋雨先生的书我基本都会去买,包括我工作之后及近期出版的一些书。在高中阶段的后期,我的阅读很单一,基本就读他的书。

      上大学以后,我的阅读变得多样化,当然以另外两位作家的书籍为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周国平和美籍台湾作家刘墉。

      “男人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人不可不读周国平”,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说法,但是我读起王小波的书却觉得比较费劲,而读周国平的书更轻松,更合我胃口,也许我的内心住着一位女性,这位女性的能量特质超越了我本来的属性。特别是一些富有哲学道理的小短句,每读一句,我都能静下来思考很久,甚至会拿起笔在书上记录下当时的思考,那时才感受到“发人深省”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初次接触周国平的文章,是那篇经典的《灵与肉》。现在经常会见到周国平先生在自媒体上开直播,有时闲下来也会听一听,对作家的认知,我感觉停留在书本中,更好。

      美籍台湾作家刘墉先生对我为人处事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的思考很细腻,文章平铺直叙,语言简练,循循善诱,让人记忆深刻。我主要阅读他关于成长类的文章,在我家里的藏书中,他的书籍只占较少的一部分,但是确实非常适合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以及刚进入社会的新手,实操性很强。

      此后陆续的读了很多国内外作家的书籍,包括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等等。因为家里的藏书较多,曾经还获得过区“书香家庭”荣誉称号。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几本足以改变自己的书籍,当然有些人的改变可能是因为某个人的影响,而这个人可能本身就是一本行走的“书”。

      我给你们的建议是,不管多忙碌,阅读是要坚持的,不只是为了颜如玉,也不只是为了黄金屋,而是为了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在人生某些岔路口时,知道往哪走。

                                                        2025年9月28日22:04

                                                                于南京仙林湖家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能看得进去书?我看到那么多字就头痛。刚开始我有点无从答起:从小到大一直都喜欢看,像一个习惯,就...
    我就叫夏夭夭阅读 4,468评论 0 6
  • 喜欢读书,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管到哪里总习惯那本书,读上几页,要不然会无所适从。自幼就跟着奶奶,奶奶平时没事就习...
    及羽阅读 916评论 0 2
  • 生命中的前半生已过,回首小时候,仿若昨日。小时候,总想着快点长大,期盼长大后的生活;长大后,总希望能回到小时候,怪...
    猫主儿阅读 1,085评论 0 1
  • 尊敬的郝老师,亲爱的学友们 大家好! 前面几位学友分享的阅读故事,阅读方法,是那么精彩,我很受触动。他们的分享既让...
    杜香开花2008阅读 1,131评论 0 3
  •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很贫乏,童年的课外阅读是零。我从小就没有爷爷奶奶,我们家在生产...
    吅吅阅读 76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