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B站的一篇文章叫《那些深夜预告自杀的年轻人》,有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B站开始对心情低落、有自杀伤害意图的用户进行自杀干预。干预工作由四百余位审核人员、10位客服人员共同实行,目前累计已疏导11857例。
这篇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下面的评论数也都是充满共鸣的长篇大论,其中有一条写道,感谢作者在推送封面用的是“你为什么不怕死”而不是“你为什么不想活”。确实,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自杀的“推力”往往就是外界的一个不经意、不善意。
在现代社会中,有太多人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一定的抑郁倾向,却被忽略、被否定。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放置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个高中及高效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每年为辖区老年人开展精神健康筛查。该方案还针对抑郁症筛查、预防和治疗,给出了一套综合解决方法。
央视新闻指出,“抑郁症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全球约有3.5亿人患病。然而很多人却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这种疾病。有人认为,抑郁症是娇气、矫情、抗压能力差的表现,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很多患者未被及时发现和治疗。”
抑郁症患者在抑郁初期,本身是具有倾诉欲的,他们和普通人发泄压力的方式相同,寻找自己信任的人诉苦,但是我们是否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我最近有些抑郁。”
“你有什么好抑郁的,你收入高,工作稳定,父母健康,婚姻幸福……你还说自己抑郁别人还活不活了?生在福中不知福。”
大部分人对抑郁存在认知偏见,认为抑郁来源于一些重大的生活灾祸或者受到刺激,生活幸福的人不可能得抑郁症,或者只要提高生活幸福程度就可以治疗抑郁症。但其实,抑郁症的成因并非是简单而直接的,许多时候是一种情绪的逐步积累,逐渐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失去信心、对自己失去信心的过程。当他们痛苦时,想要的或许并不是一个解决方案,也不是一些激励,更不会是一顿指责,他们需要的可能只是倾听、理解和认可。
《明星大侦探》里有一集“无忧客栈”,讲述的便是“微笑抑郁症”,这是第一次我对抑郁症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看了之后便特别有感触,其中有一个道具是一片树叶,正过来看写的是“I’M FINE”,而背过来看则是“HELP ME”,顿时有一种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微笑抑郁症”并非是该节目创造出来的一种抑郁症类型,而是真实存在的,最常发生在都市人群身上,他们白天大多数时间面带微笑,并习惯性的用微笑来回应他人,表达“我很好”,然而内心情绪无法释放,成为一种负担。撒贝宁在节目中说道,“我觉得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讲,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年轻人承受的压力很大,但是中国人呢,又往往对于心理疾病有一些误解。当你真的觉得自己的心态在某一段时间出现不稳定的时候,及时找专业人士来帮你判断,就不要自己去给自己当医生了。”这一期节目的主旨在于让大家认识抑郁症患者,关注身边人的心理健康,也呼吁对自我心理疾病所有认知的人群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