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于管教的孩子。他们要么不合群,要么偏科,要么调皮捣乱......这些孩子很令老师们头疼。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他们会天天跟老师对着干,最后发展成问题生。
人民教育家于漪在教育这样的孩子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她遇到那些看似“特殊”的学生,经常会采取与学生对准音调的做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的心产生共鸣,学生就会敞开心扉,接受教育。
案例一:一有个同学是球迷,上课都会情不自禁的来个投篮动作。思想常常开小差,人在课堂,心在操场。作业潦草马虎,责备无用,谈几点要求根本无济于事。
于漪认为,关键要弄清楚这名学生为什么这么着迷?深入了解才可能有良方。
于老师觉得,球类活动本身是健康的,对男同学的身心发展,均要肯定鼓励支持。他参加比赛,于老师助威。师生敞开思想论球评球,心非也就敞开。
于老师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学习上,我比不过;篮球上,我是英雄,把他们踏平。”于老师肯定了他的勇敢,肯定了它的志气,再引导他逐步纠正认识上的偏颇。这样,师生共识多了,学生成长就更为健康。
教师了解学生的工作不是静止的,不应停留在某一点或某一阶段,还要有连贯性,经常做前后的比较分析。
案例二:有位男同学学习数学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学到语文似乎换了一个人,没精打采,随随便便。症结究竟在哪儿?他不喜说话,不爱言谈,一问三摇头,正面接触难收效果。
有次于老师教说明文,说到数学时,他眼睛突然发亮,耳朵竖起来听。课后,于老师与他谈论学数学的重要,中外数学家的成就,打基础和作贡献的关系。
谈着谈着,他进入了不自知的境界:“我爸爸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舅舅也这么说,将来要走遍天下,现在就要拼命学。”
于老师慨叹,“小小年纪,思想印记就如此之深。”
于是,于老师因势利导地说:“数学是人生的工具,语文也是人生的工具,都是须臾不能离开,陪伴人的终生。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切不可瘸了一条腿,一条腿走路多不方便,怎么飞奔呢?”他点点头,恍然有所悟。
渐渐地,学语文的性质也来了。上课时,听到兴奋处,他的身体会微微向前,手不自觉地推眼镜框。有时嘴还紧紧咬住笔杆,看到他如此全神贯注,于老师心里也乐开了花。
只要“音调对准”,教育的有效性,就大大提高。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育学生先要了解学生,而要想真正地了解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只有学生放下对教师的心里防线,相信教师,才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教师也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学生产生心里上的共鸣,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地发生。
《岁月如歌》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