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郑伯克段焉》,忽然对微言大义这个词理解了。
以前学过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郑庄公的生母武姜,生下大儿子庄公的时候,因为难产,很痛苦,所以心理上就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认为他是前世的孽。相反对于小儿子共叔段则偏爱有加。
他甚至希望她男人郑武公把王位传给了老二,但在宗法习惯上,必须长子作为王位的继承人。况且庄公从小很聪明,能干,有计谋,就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但她的亲生母亲心里不高兴。
在大儿子庄公继位后,母亲武姜就要求大儿子庄公封弟弟共叔段到制邑这个地方做首长。制邑兵精粮足,这个地方很富有,所以庄公就拒绝了母亲,让母亲另选一个地方,武姜就为他的老二选了京邑,因此人们就叫共叔段为京邑大叔。
这时候郑国有一位大臣就对庄公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一丈为一雉,城墙超过几百雉,就是国家的祸害。就是说你把这么重要的区域分给弟弟去治理,对国家安全来说是欠考虑的。郑庄公说我妈妈要,我也没办法。这位大臣就说你妈妈不会满意的,她还会蔓延出其他想法的。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说你等着吧,多干这种事必然会灭亡。
接着老二共叔段又要郑国西边和北边的两大地区,一并归到它的范围,这相当于要了郑国的一半地盘了,郑庄公居然给了。宗室的大臣对庄公说“国不堪贰”,就是说一个国家不能分成两半,你究竟咋想的,要把国家交给你弟弟?弄得老百姓也弄不清楚大方向了。庄公说“无庸,将自及”,意思是你放心吧,没有用的,他自己会倒霉的。
事情愈演愈烈,公子吕又对庄公说了一次,庄公说“不义不昵”,意思是他不和我做哥哥的和睦相处,厚将崩,累积的罪过越多,垮的越快。
不久,老二共叔段准备好了,要发动叛变,和母亲约定里应外合,用武力抢夺哥哥的政权。结果庄公早有准备,派兵去伐京邑,而当地的百姓也不拥护共叔段,所以他的计划全部失败,最后败亡。庄公一生气把他的母亲也赶出宫殿,下放到一个小地方居住。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以前我读这篇文章,觉得庄公做的是对的,而且庄公已经宽宏大量了,你要的我基本都给,最后还要叛变夺我的王位,那就别怪我下手狠了,觉得共叔段死有余辜。
今天读了南怀瑾解读《大学》中的一段话,引用了这个故事,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正用意。孔子对郑庄公的行为持贬义的态度,因为他在家里是哥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国君,但他做事的方法失当 ,失德。
他用政治手段,故意地培养他弟,放纵他弟,造成了最严重的错误,让全国人民看清他弟的不对,又把他当敌人一样去讨伐,来表示自己的正义和了不起。这其实是玩弄权术手段。设了一个套子,让弟弟和母亲往里钻,最后在弟弟逃跑的路上杀了他,还充当好人说,我是为了国家的安全,才大义灭亲的。
所以孔子对郑庄公持贬义态度,用一个“克”字。一个国家对敌人用了兵,胜利了,才叫克。而共叔段是他的亲兄弟,做哥哥的,明明知道弟弟被妈妈娇惯坏了,为什么不在事先好好设法教导?至少应该预防,防范处理,而不是阴险奸诈的设计消灭,处心积虑的把他送上了不归路。他的用心不正。他对母亲更没有真正尽孝,为什么在母亲犯下大错之前,不好好先感化他呢?庄公不是君主之心,不是哥哥之心,不是儿子之心。
所以孔子认为他作为国君,没有给母亲和弟弟做工作,没有把他们引向正路,他的计谋没有用在正地方,处置失当,用一个“克”字来标明他的罪过,表示对他的评判。这就是孔子著《春秋》的微言大义。
而南怀瑾解读《大学》,讲到齐家在修其身,讲了普通人的五种心理影响修身,“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第一种就是,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是偏差,偏僻,偏爱,偏狭的意思。就是遇到自己喜欢的,心里就有了偏差,会袒护,严重一点就心里失常,那些智慧理性,就会被情感所蒙蔽。而庄公的母亲姜武,偏心偏爱自己的二儿子,所以造成举止上的不当。对老大庄公,正好应了第二句,人知其所贱恶而辟焉,她天生就讨厌老大,因为一些迷信的说法,她对老大有成见,在养育的过程中,对老大处处是排斥的,所以造成老大心理上的阴影。
但孔子想说的是,天下无不是父母,父母生了我们,有自己的偏爱,甚至有的父母犯了错误,但我们可以往正路上走,可以超越偏见,庄公作为国君,要超越这样的狭隘,活出你作为国君的格局,而不是泄私愤。所以孔子没有批评庄公的母亲,而对庄公是有微词的。
从南怀瑾先生的解释中,我明白了一点,古人和现代人一样,大肆宣扬的一定是道德楷模,同时跟现代人不一样的一点在于,他觉得这个人的做法不对,不讲他怎么不对,对于反面的东西不宣传,怕对年轻人有不好的影响。从这一点看,古人的思想多纯正。而且我认为是对的。
而《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把郑庄公和他母亲的不能修身,齐家的前因后果,都讲得清清楚楚,目的是警示后人。所以《左传》只能是传,上不了治国的榜。
一个小小的故事,让我看懂了孔子的微言大义,也看到古人在教育方面的正知正见,也看到南怀瑾对大学的解读多么透彻,第一次真正读懂了,觉得南怀瑾先生对《大学》的解读很高级,没有逐字逐句句的讲解翻译,而是给了人很大的空间,让我们去悟。
今天读懂一两句,算是开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