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12组经典中医概念——精、气、形、神,神魂志意魄,三焦、气机与开阖,病机与邪正,经络与穴位等的的精辟阐释,系统讲述了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学习方法,引导读者对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周围的一切进行感受、观察和理解,培养学中医乃至各门学科基本的感知能力。
此外,李辛医师分享的中医临证经验与看法,对专业的医师也有所启发。本书内容浅显易懂,讲解活泼生动,还配有生活气息的彩图,对于普通读者是一本了解传统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对于传承千年的中医,什么能算作其中的“经典”呢?是号称中医起源的《黄帝内经》,还是名声在外的《本草纲目》《千金方》呢?
在作者看来,这些可以说都是,也可以说都不是。说它们是,是因为这些书籍在中医著作中,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说它们不是,是因为这些书往往只顾及到其中几个方面。
比如《黄帝内经》,它的侧重点是中医的思维常识,和一些基于五行八卦的脉象知识。再比如《本草纲目》,关注的则是自然界中生长的各色草药,以及它们的药性、药理和用药方式等。还有《千金方》,强调的是一些针对具体病症的药方。
而真正的经典,其实是中医千年所传承的理念,也是传统文化中,那些潜移默化引导我们,让人们不断萌发生命力的东西。
这恰恰是很多人不理解中医的地方。就像最近几十年,中医行业有一种“反思”的风气。很多人觉得,中医不像现代医学,讲求循证、注重实验,每一个结论都有严密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中医的基础理论反倒显得五花八门,什么阴阳学说、五行八卦、精气神,等等,都是一些让人听着摸不着头脑的内容。
事实上,这是因为中医和西医的逻辑和方法完全不同。
研究中医,的确可以用到现代医学的方法,用做实验、搞研究的方式,但这里却有一个重要区别:
现代医学发端不过百余年,很多知识可以一一验证,小心探索,由点到面,慢慢形成系统知识。可是中医却传承千年,其中大量的典籍记载,数不清的药草、药方,不一定都能以现代医学的方式一一探明,就像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实际上,我们理解中医,有更合适的方法,那就是中医自己的方式:感知法。
中医也好,传统文化也好,不要总想着以点带面,而是进入其中,成为它的一部分。
那么,一句话概括,就是要通过学习、思考提高医者的精神稳定度、敏感度和专注力,去体会感知病人的性格、状态,他们与环境的交流,才会有真切实在的体悟和经验,这则就是所谓的“经典中医”。系统讲述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学习方法,引导大家对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周围的一切进行感受、体会式的观察和理解,培养学习中医乃至各门学科最基本的感知能力。
对于中医中药,很多人都习惯以现代医学的观点,从物质层面去考虑。但实际上,以现代医学的观点和方法,很难窥得中医的精髓,应该学习从中医自身的生命能量、信息的视角出发,去了解中医。从一个人生命能量的运行,也就是精、气、神方面去判断人的身体状态,进行调理养生。当我们基本了解中医的这套方法论,了解中医许多治疗方法和药物,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加以调理,就能让自己更加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