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笼罩大地,我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隔着院墙相望。老大爷默默抽着烟;老太太则倚着门框,手中攥着两粒降压药。这是我们农村常见的“分养式养老”场景——老两口被拆散,分别安置在不同子女家中,成了事实离婚。
去年秋天老父亲收萝卜
从表面上看,这分摊了子女养老压力,然而,它却扭曲了传统孝道。我们村86岁的张奶奶,每天午饭后都会拄着拐杖,艰难地挪动四百米的距离,只为了和老伴分享半块孙子吃剩的桃酥;而李爷爷的哮喘药总是藏在枕头下,等着逛街的老伴路过时,偷偷地塞给她。
这种被迫分居的现象极不人道。据北京老年病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分居老人抑郁症的发病率是同居老人的2.3倍,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了47%。更令人揪心的是,当其中一位老人离世时,另一位往往在子女家中沦为“借住者”,不仅要承受丧偶之痛,还要面对二次情感的剥离。
而南方一些农村已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盐城试点的“双户主”赡养模式,将父母共同生活作为分家协议的硬性条款;浙江部分乡村则将孝亲文化纳入村规民约,设立“父母团聚监督岗”。然而,最根本的,是唤醒年轻一代对“完整赡养权”的认知——父母不是待分配的养老负担,而是需要彼此扶持的生命共同体。
93岁的岳母
当我们讨论养老问题时,常常考虑自己的方便,却忽略了情感的温度。我们是否想过,老夫妻每天拉拉话,是他们的内心温暖的慰藉;老夫妻半夜为对方掖被角的习惯,可能比任何保健品更能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侵袭。真正的孝道,不应让父母在暮年成为彼此的“探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