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意图会限制实现手段
还有一个第五点,就是意图的意义内容会渗入相关的实现手段。就是你想做成的这个事情是什么类型的,你在做的这个过程中的手段,会打上你的意图烙印。这就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个成语构成矛盾了,叫不择手段。按照这种理论,不存在不择手段,你要做的这个意图本身,会限制你对于手段的决定。
比如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唐明皇要在长安搞一批拆迁,这个拆迁的目的是为了让小勃律国的来使住得开心,这样能够节省大唐帝国在边境上的军事开支。皇上想做这件事的意图很可能是向善的,还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但是工部在具体执行这个计划的时候就有所偏失了,它只管拆迁是否能够成功,所以动用了一个叫熊火帮的犯罪组织,对被拆迁地区的商户进行打骂,最后造成了血案。
现在我们就假设唐明皇还是好人,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话,那么唐明皇在这里产生的真正的一个意图,是指以比较小的社会代价来顺利地实现长安某—个地区的拆迁任务,这就是他的意图。而“以比较小的社会代价”这样一个限定词,就完全排除了利用黑社会分子来进行强拆这种可能性。也就是说,你的意图本身就构成了对于手段的限制。
这当然不是说,意图本身要把手段的内容完全表达出来,这样你这个意图会说得非常非常长,对于第一步拆迁第二步拆迁该怎么做,都要在意图里面说出来,那么现场的官员就没有自己的机动性,并不是说要把这个机动性完全消灭,而是说要把这个机动性的范围限制到一个比较小的区间里面。
以上就是美国哲学家安斯康关于意图的一些主要理论,我也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了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