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都写成一个系列了,也许这也是督促自己写文的一个好办法,在所有的学习方式里,我比较倾向于费曼学习法,甚至还看了两本他自己有关的书去了解这个人,这个人的思维逻辑。
就像我与陌生人交流后,都会问一些问题,比如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么做,当年那个选择下你如何做出正确判断,你以前的工作经历是怎样的?一系列的问题和答案,让我明白,所有人拥有不同的人生路,与他们背后的经历有关,思考逻辑的出发点与判断点,也在于曾经的经验和经历。
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对于人性的复杂性了解,让我对于自己,对于未来和过往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保持好奇心,永远!拥抱变化不断的环境与未来。这几次在朋友画室画画,我始终选的颜色都是亮色,一点点都不想画暗色,朋友说,这和心理暗示有关。回想学生时代,到现在,选择暗色,或者比较阴暗题材的次数真不多,总的来看,虽然在外生死看淡,对很多事都无所谓,本质,还是希望世界美好,乐观大于悲观。
学习确实是反人性的事情,但一旦开始了,其中的奥妙,说不详细,就像你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越打开越想往里面钻,就是没有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没关系,为了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你随之而储备的技能,也在其他地方其他时间,会告知:这世间,没有白走的路。
今日学到的,让我反思,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坚持度上,自己的分数是多少。还有,一些句式的运用,运用的多了,也许可以反向训练大脑的运作方式。比如主编对新记者说:不要说我认为……你认为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而记者之后就会注意,并注明事实上……,后面他也会剔除许多偏见。
我们可以常用:……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有个被忽略的前提,…不一定…,…事实可能比看起来更复杂(简单),…不一定…
要回避一个句式:要是…就好了。这句式是表达后悔的。为了过往懊悔没有意义。已经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没必要在这件事情上浪费时间了。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147页,提到了倾听,要等别人展开全部讲完之后再提问,突然意识到,我这方面性子太急了,总是会提前打乱别人说话,这样不好,提醒自己,以后再想讲话,咬着嘴巴不准蹦出一个字,忍几次就会养成习惯了,加油!
判断一个目标是否可行,方法:1.有人已经做到了,2.我与那人没太大的差距。要弄清自己能不能做到,要花时间去研究2。有时候想偷懒,却为了偷懒付出更大的代价。长期主义者总是享有更多的荣誉和福利。
原创不易,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