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重要战略机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立足新征程,必须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人才更新多点发力,善作善成,实现生产力发展向“新”而行。
下好破旧立新、创新发展的“先手棋”,打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拳。“新质生产力”一词,它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目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数字、新能源等技术的成熟,很多新兴产业开始崭露头角,未来产业初见端倪,要想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站稳脚跟,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到核心重要的任务来完成。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优势,坚决贯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集中力量突破芯片、发动机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产业领域,充分调动各类创新因素,通过建设国家实验平台,施行揭榜挂帅等手段加快科技攻关、抢占技术高地,补齐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同时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和效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企业深度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制造业优势,推动科技成果大规模产业化、市场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供给。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创新发展、攻坚克难,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下好以稳固进、以进促稳的“长远棋”,打好“新质生产力”的质效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以低成本劳动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我们推动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显得迫在眉睫。202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稳”和“进”相互促进,体现着深刻的辩证法,只有稳住心神、稳定预期、稳固基础,才能进而有度、进而有力、进而有为。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快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我们要把握好政策出台和工作推进的“时、度、效”,深入推进“十四五”规划,加强逆周期调节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更好推进政策创新、政策调整、政策落实,既保证“稳”的基础,又拓展“进”的空间。
下好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的“关键棋”,打好“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拳。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必然要依靠新型劳动者带来更多颠覆式创新,把人才红利注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塑造新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一方面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知识、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索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要畅通人才流动和上升渠道,建设人才沟通交流平台,把人才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优化科研人才评价方式,营造鼓励创新、宽容人才失败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引进,优化人才政策,统筹支持各地人才引进计划,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活待遇、工作条件、发展前景、社会环境,吸引汇聚全球一流人才。同时注重深化新质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制度经验,加大力度引进国际高端产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深化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