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思维定势,才能不断拓展可能性。
默认自己做不到,所以远离,逃避,不想遇见这个讨厌的情景。那就确实做不到了,不尝试自然不会失败,不会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但是,这却像一颗颗的钉子,或者一堵堵的空气墙,不断压缩人的选择空间,由于这种恐惧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变成了人的默认行动模式,思维根本意识不到,只是莫名的感觉不舒服,必须远离。就像有的人一看书就困,有人一想要去社交身体就难受。这些莫名其妙的症状就是这种恐惧的杰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就是基因给人们带来的特点,为了生存,远离危险。
可是,放到现在,这就成了问题,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那么与社交活动相关的恐惧就使得这部分人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因为不断地要面对恐惧的事物。恐惧,也是执念,反映了对过去某种经历的执着,决不能重现那段经历。这就带来了极大的不自由。
比如,我一度非常讨厌查找论文,因为我曾经多次尝试查找论文,结果找不到,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这让我感觉很难受,于是下意识的就去逃避,也就是优越情节,面对做不到的事,不是承认自己的局限,反而表现的这种事情无关紧要。结果,这种逃避随着时间慢慢的进入了潜意识中,变成了默认的行动模式,即使后来,我已经可以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但是这种恐惧依然潜伏着,直到这些天,不得不去做时,爆发出来了,带来了一系列的意识对抗和负面情绪。不过,这却是好事,恐惧就在于他是无形的,一旦他表露了形体,就变成了目标,就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达成他,那他就不再是恐惧了。
其实,我能感觉到我所具有的潜藏的恐惧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我不愿意在网络空间中留下现实中的讯息,这其实就是害怕受到伤害,即使面对的是友好的人。这何尝不是一种恐惧呢?但是却也变成了默认的行动模式。
所以,很多东西,确实很难捉摸,虽然人们看似都挺正常的,其实都有着各种潜在的问题,执念,恐惧,决心。真正完全正常的人,估计就是圣人了。这也是深入了解心理,精神之后,察觉到的事实。人们面对的最大的对手是自己,假如自己可以被别人操控,以第三者的视角发现别人通过自己的身体做到了各种曾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再回到自己的身体中时,勇气是否会就此涌现呢?可能还是不行,不过是将怪罪的对象从外物转变到了内心的怯懦。至少可以说外物只是工具,精神才是根本。摆脱外物的限制,然后摆脱精神的限制,寻求内心自由。
内容结构化
事情-映射0-恐惧-映射1-逃避-映射2-无意识-映射3-显现-映射4-消除
事情-映射0-恐惧:成立条件,错误认识,必须按照这种方法做,必须按照别人说的做,必须按照我 认同的别人的方法做,结果失败
恐惧-映射1-逃避:成立条件,错误认识,将过去的偶然的,视为未来的必然的
逃避-映射2-无意识:成立条件,行为重复,一直选择逃避,变成默认选项,不需思考,意识不到
无意识-映射3-显现:成立条件,避无可避,一般是感受到了更大的恐惧,或者是自己下定了极大的 决心,必须面对
显现-映射4-消除:成立条件,接受恐惧,转化为目标,不断改变方法,突破必然的失败
关键问题,执着,前面的四个映射,是人们固有的错误认识,
1.世界必须按照我所认同的,我所接受的发展,我不存在局限性
2.世界是不变的,未来只是过去的延续
3.只有在关键点才有选择的权力,人生是由关键点决定的
4.人是由外物决定的,情况变化,人才会变化
5.失败和成功是绝对的,失败是彻底的否定,成功是完全的肯定
上面这些认识都是有问题的
1.思维的局限性远比想象的还要大,摆脱思维局限,接受感觉
2.没有不变的东西
3.人的每一刻都在选择,都可以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物的影响可以通过修心而削弱,甚至无效
5.没有绝对的事物,因为世界一直在变化。对事物完备的描述应该是成功集和失败集的并,成功是偶然落在了成功集中,失败则是偶然落在了失败集中,都是不全面的。
知行合一,如果言行不一,说明在潜意识中包含了过往记忆的强大影响力,内心是有冲突的,面对这种潜在的冲突,不要对抗,消除思维,而去感受。人们在过往接受的错误观念和痛苦经历有很多很多,这些东西造就了人们的性格,待人处事方式,想要纠正过来,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几年,十几年的功夫,甚至是一辈子,几辈子的事。修身养性,就是立下这样的决心,要健全人格,追求至善,然后用这一生去践行,这种人生意义怎么可能会丧失呢?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完善,就是精神生活,谁也夺不走。而如果追求财富,声名,权力,即使成功了,害怕失去的恐惧也从未真正远离。为了保全这些外物,必须要做很多额外的事情,人们就陷入了永无止境的忙碌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