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结束三个月后,一支小型船队正逆流而上。为首的船舱中,年迈的铸镜师徐成注视着怀中以锦缎包裹的铜镜粗胚,手指轻轻拂过冰凉的镜面。
“到了武昌,将此镜献给吴侯,你我便算完成了使命。”坐在他对面的东吴督造官张谦抿了一口酒,“徐师傅,吴侯有令,需在镜中融入赤壁之景,你可想好如何构图了?”
徐成抬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波动:“大人,镜背图案已构思妥当,只是...这镜面...”
“镜面自然要光洁照人,有何疑问?”
徐成垂首不语。他怀中这面尚未打磨完成的铜镜,与寻常镜具不同。七天前,当他在江边收集最后一批铸镜所需的青铜时,在焦黑的战船残骸间,发现了一处奇怪的遗迹——一面破碎的古镜,半埋在泥沙中,镜面却异常洁净,仿佛刚从炉中取出。
更奇的是,当他拾起碎片时,眼前竟浮现出种种幻象:燃烧的战船,漂浮的尸首,还有一张张扭曲的面孔。徐成悄悄将这些碎片带回熔炉,融入新镜之中。
“我只是个铸镜的,不懂天下大事。”徐成低声说,“为何吴侯偏要铸这‘赤壁得胜镜’?”
张谦笑道:“自是要让后人记住这一战!曹贼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这是何等功业!”
徐成不再言语。他有一种隐约的预感,这面融入了古镜碎片的铜镜,或将映照出不同于世人传颂的景象。
是夜,江上忽起大雾,船队不得不靠岸停泊。徐成在舱中辗转难眠,起身取出铜镜粗胚,就着微弱灯火细细端详。恍惚间,他仿佛听到阵阵呐喊,看到镜面隐隐泛起波纹。
“谁在那里?”徐成猛地转头,舱内空无一人。
这时,镜面突然明亮起来,浮现出一幅画面:不是凯旋的东吴水师,而是一艘正在燃烧的战船,船头站立一人,身着曹军铠甲,手持长戟,目光如炬。那人身后,几名年轻士兵正试图将一艘小舟放入水中。
徐成屏住呼吸,伸手触碰镜面。霎时间,他仿佛置身于那片火海之中。
———
建安十三年冬,赤壁江面
“将军,快走吧!船保不住了!”副将李焕大声喊道。
曹军将领张远屹立船头,一动不动。他所在的旗舰已被火船击中,火势正迅速蔓延。四周江面上,曹军战舰乱作一团,相互碰撞,士兵纷纷跳船逃生。
“还有多少人没上小舟?”张远问,声音出奇地平静。
“不到二十人,可小舟只能载十人!”李焕焦急地回答。
张远望向远处,东吴的战船正在逼近,箭矢如雨点般射来。他深吸一口气,突然解下自己的铠甲。
“您这是做什么?”李焕愕然。
“我水性好,可以游过去。”张远将铠甲扔在一旁,“让伤员和年轻的上船。”
“将军,这江水冰冷刺骨,又有东吴船只巡逻,游不过去的!”
张远不答,转身走向船尾,帮助伤员登舟。当他最后看向那些年轻士兵惊恐的面孔时,突然想起自己远在许都的儿子。若他死于此地,家中老小将何所依?
这一闪而过的念头很快被职责淹没。他是这艘船的指挥官,有责任让尽可能多的人活下来。
“将军,与我换衣吧!”李焕突然道,“我家中无老小,您还有家要养!”
张远摇头,拍了拍李焕的肩膀:“记住,若你活着回去,告诉我儿,他父亲是战死沙场,不是逃兵。”
小舟放入水中,载着十人向对岸划去。张远目送他们远去,然后转身,拾起长戟,对留下的八人高声道:“诸位,与我共守此船,为兄弟们争取时间!”
火光照亮了他们决然的面容。
———
徐成猛地从幻象中惊醒,发现自己仍坐在船舱中,手中铜镜却隐隐发烫。他喘着气,不敢相信刚才所见。
“那是什么...”他喃喃自语,“难道是这镜中所见的往事?”
接下来的日子里,徐成夜夜借镜观象,看到了更多赤壁之战的片段:有东吴士兵奋勇杀敌,也有普通曹兵在寒冷江水中挣扎求生;有周瑜指挥若定的英姿,也有普通士卒在战场上的恐惧与勇敢。
最令他难忘的,是一对分别效力于两军的兄弟,在混乱中相遇又分离的场景。哥哥随曹军南下,弟弟效力东吴,两人在混战中意外相遇,却只能默默对视一眼,各自转身投入战斗。
徐成渐渐明白,这面镜子映照的不是胜利者的荣耀,而是战争的全貌——它的残酷与偶然,英雄与凡人,以及每一个被卷入历史洪流的个体。
船队即将抵达武昌前夜,督造官张谦来到徐成舱中,审视即将完成的铜镜。
“镜背图案精美绝伦,吴侯定会满意。”张谦满意地点头,随即皱眉,“但为何镜面似乎不够明亮?反而有种...朦胧之感?”
徐成垂首道:“大人,江上水汽重,待抵达武昌后,我再做最后打磨。”
张谦离去后,徐成抚摸着镜面,陷入沉思。他知道,这面镜子一旦公之于众,将不只是记录胜利的工具,更可能成为映照战争真相的窗口。但这样的真相,是东吴统治者愿意接受的吗?
船队抵达武昌当日,万人空巷,百姓争相一睹“赤壁得胜镜”的风采。徐成抱着锦盒,跟随张谦走向吴侯府邸。就在即将进入府门的那一刻,他突然驻足。
“大人,请稍等。”徐成道,“镜面尚有最后一道工序未完成,请容我借一静室,半个时辰即可。”
得到准许后,徐成被带至一侧室。他关上门,取出铜镜,最后一次凝视镜面。幻象再次浮现:燃烧的战船,浮尸遍布的江面,还有那些年轻而恐惧的面孔。
他深吸一口气,取出了特制的磨石。这不是为了打磨光亮,而是为了让镜面恰到好处地朦胧,只映照出模糊的轮廓,不再清晰呈现那些往事。
当铜镜被献予孙权时,堂上众臣皆赞叹其精美。镜背的赤壁之战图案栩栩如生,周瑜英姿飒爽,曹操败逃狼狈。而镜面光滑明亮,映人容貌分毫不差。
只有徐成知道,他暗中动的手脚,使这面镜子随时间推移会逐渐模糊,最终只会映照出观镜者自身的面容。
当晚庆功宴上,孙权手持铜镜,欣然赞道:“此镜当传之后世,使子孙永记今日之功!”
徐成跪坐席末,低头不语。他怀中,藏着一小块从原镜上割下的碎片。那碎片中,赤壁之夜的火焰仍在静静燃烧。
宴至半酣,孙权命人取来笔墨,亲自在镜匣上题字“光耀千秋”四个大字。群臣欢呼称颂时,徐成悄然离席,走至院中,仰头望向北方星空。
他取出怀中碎片,借着月光,仿佛又看到了那张曹将的面容。那一刻,他忽然明白:历史如镜,映照的从来不只是胜利者的荣光,还有那些被遗忘在时光长河中的普通人,他们的恐惧、勇气和抉择。
江风拂过,带来远方的潮声。徐成将碎片贴近胸口,感受到一种奇特的温暖,仿佛那场大战中的万千灵魂,正借由这小小的铜片,向活着的人诉说他们的故事。
而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让这些故事不至于被彻底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