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两本书:《不被大风吹倒》和《被讨厌的勇气》。阅读过程引起了我对斯多葛主义思想和阿德勒心理学的思考:二者的异同之处是什么,以及阿德勒心理学是否属于唯心主义。当然,当下这种思考是肤浅的,但因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被联系到一起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所以想暂时把这种思考记录下来。或许在未来深入了解这二者以后,会对我目前的想法有一定程度上的修正和批判。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的斯多葛主义思想和莫言老师的《不被大风吹倒》的联系,源于在“喧嚣与真实”章节,我看到一位书友提到了来自《沉思录》的观点:“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因为我没有读过《沉思录》,所以上网搜索了一下这句话的原文。然而,虽然这句话的思想确实与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Meditations)相契合,但它并不是原文的直接翻译。
在《沉思录》中,有几句表达类似观点的句子,例如:
“If you are distressed by anything external, the pain is not due to the thing itself but to your estimate of it; and this you have the power to revoke at any moment.”(如果外在事物让你感到痛苦,那痛苦并非来自事物本身,而是来自你的看法。而你随时可以改变这种看法。)——《沉思录》8.47
“You have power over your mind—not outside events. Realize this, and you will find strength.”(你能掌控的是你的心智,而不是外在的事件。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获得力量。)——《沉思录》6.8
这让我联想到了《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它和马可·奥勒留的斯多葛主义思想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二者都反思了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包括:“世界本身没有客观意义,意义是人类个体赋予的。”“人并非被客观事实所困,而是被自己对事实的诠释所困。”
然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斯多葛主义强调的是调整个体自身的心态,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它认为外部环境是不可控的,但个体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情绪管理来减少痛苦、提高适应能力。这种思想更倾向于个体追求内在平静,而非试图主动改变环境。
阿德勒心理学则强调个体对环境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它认为人不是被环境决定的,而是可以通过改变对环境的认知和行动,主动赋予环境新的意义,并塑造自己的生活。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之一是目的论(teleology),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目的而非过去的原因驱动的,例如“人并非因为创伤而受限,而是自己赋予创伤意义”。
这样看来,阿德勒心理学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倾向,但它似乎并不是完全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idealism)认为意识决定存在,现实世界是人的思想或观念的产物。阿德勒心理学虽然强调主观认知对现实的影响,认为个体主观能动性比客观环境更重要,但它不像传统唯心主义那样认为世界完全是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认为现实本身的意义是由个体赋予的。
其实,二者都有唯心主义倾向,但又不算是完全的唯心主义。我认为二者对个体的日常生活有借鉴意义,有助于调整心态以更好地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