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上课的时候,我惊闻阿秋老师一年读近300本书,建立了一个大多数人无法跨越的鸿沟。想到自己17年梦想清单上的40本计划,顿觉自愧不如。因为不仅仅有可能读不完,还有可能在好不容易看完一本书的几天后就忘掉所学的内容,为此深深懊恼。于是我去观察了身边大多数的人,发现很多伙伴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接触到了一种特殊又有颜值的笔记工具——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把各级主题关键词的关系用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接下来,我们以《输出力课堂》为例,详细为大家呈上绘制思维导图的整个过程。
绘制思维导图通常有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明确学习的主题。学习的主题是整个思维导图的中心部分,就像我们写一篇作文,要确立中心思想,才不易跑题。画思维导图也是一样的,当我们确定的主题不同时,呈现的内容也不一样。第二,梳理学习的重点,提炼关键词,构造主要的知识框架,也就是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第三,丰富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绘制主干的分支。
首先,明确学习的主题,也可以是学习的目的。我不建议大家直接以文章或者书或者课堂的标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比如说我们学习《输出力课堂》的目的是“成为输出者”,就可以“成为输出者”主题,并写在白纸中心。之后我画主干部分的时候,我就围绕“如何成为输出者”展开即可。但如果我以“输出力课堂”为主题,主干的内容可能会多而且杂,无法建立一个清晰的关联图。
主题明确了,我们来构造框架,构造框架的过程就是我们梳理学习重点的过程。我们可以围绕主题提问:“该如何成为输出者呢?”大家都知道输出系统的五个步骤。有人就会说,“那我可以用五个步骤具体罗列吗?”是,可以,但我不提倡。如果有5个以上甚至10个以上的步骤呢?所以,我们再继续提问:“这几个步骤可以压缩吗?”当然可以,还记得我们的学习闭环吗?“输入→转化→输出→再输入...”之前的五个步骤也可以归纳成这三个步骤。另外,如果我们觉得有10个章节的部分看起来都很重要,但是对我们有用的可能只有4个章节,那么主干部分就是4个章节。接着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将这三个关键词纳入知识框架中,并用箭头将他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如下图(每种颜色代表其中一个知识点)
最后一步就是绘制分支。枝干由粗到细,知识点也层层被剖析。这部分的关键仍在于提炼关键点。建议大家做这个部分的时候,放在我们合上书本或者学习某个系统知识结束的时候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挑选出真正对我们有用的重点,后期绘制的过程遇到卡壳,可以翻看学习的内容进行补充。当我们的分支绘制完成后,就形成一张基础的思维导图,我还在图中用黄笔标注了我最心动的部分,同时摘录了课程中的“金句”,让整体布局更加丰满点(颜值嘛,大家懂)
同时在这里要跟大家强调线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不同。线性思维是我们过去把知识点一个一个罗列出来,唯恐漏掉重点;而发散性思维则是我们自己来选择中心,然后从中心发出联想,构造整个知识的框架。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成品,切不要做成“线性思维”模样的思维导图噢。
“在整理自己思路的时候,思维导图是工具,背后是我们系统化思维和结构性思维,需要你不断学习新的框架。”
总体来说思维导图笔记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深入的阅读。在绘制的过程中,除了要明确我们学习的中心思想,还要归纳要点,梳理书中的框架。从起初打造主干的框架到最后丰富分支的内容,都要考虑如何用更简练的词和短语来代替句子表达关键,从而让这些内容更清晰,更有逻辑性。
知易行难,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更加深入的运用这个工具帮助自己。只有实践和双向的输出,才能更好的强化我们的学习成果。
上路吧,去做事,才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