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开始正式走进这本书,之前拿起读了一部分,然后又放下,前几天再拿起,又再中断。
早上,在看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第十一篇: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谓:“飞卿精妙绝人。”差近之耳。后面的注释谈到飞卿和冯正中,注释说飞卿(温庭筠字飞卿)是西蜀花间词派的鼻祖。后面又相继介绍了他和冯正中(冯延巳字正中)作品的代表作及特点等。当读到这里时,我在旁边批注:这里已经在开始谈及两人的区别,乍一看,真的有点不知所以,看来需要马上回到叶先生对作品的解读中,先看作品,再谈其它的。
回到《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先生第一个选的就是温庭筠的词,紧接着是另一个我曾一度将他和韦应物混淆的韦庄。(后来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其实韦庄和韦应物完全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仅仅是出身就前后相差一百多年。韦应物是唐朝诗人,代表作有《观田家》,而韦庄则是晚唐诗人,他出身在唐昭宗,也就是晚唐的倒数第二个皇帝时期,后来昭宗被朱温所杀,建立后梁,韦庄也就相应地应蜀地王建之邀,去了蜀地,王建在此蜀地建立西蜀国,韦庄被封为西蜀丞相。同时介绍上还提到韦庄也是花间派的代表之一。)
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何叶先生要从温庭筠开始,直到把两人看完,这回才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叶先生自己也在书里面提到,词是一种兴发感动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一来就给它一个框,说是婉约还是豪放,而是应该先了解词的起源,发展。而她选的两个人,不仅在词的创作方面富有特色,同时也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人。比如叶先生谈到:温庭筠的词不只是理性上的认知和理解,还有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认知:诸如:用香腮的白雪形容女子的肌肤,用鬓边的乌云形容女子的秀发。同时,温庭筠的词里面有很多文化的符码,如:懒起画娥眉、“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里面柳和雁(柳:离别;雁:传书,象征相思)。
和韦庄的词相比,温庭筠的词是比较可观的,词中更多的都呈现的是一种画面感,如:一双愁黛远山眉:黛是眉之色;山是眉之形;愁是眉上的神情;而韦庄的词,则相对而言更有自己主观情绪的融入,它从传统在供筵席间供女子传唱的歌词变得更进了一步,有了主观的抒情。虽然还是以爱情为主,但里面也不同程度寄托了对故国的感情。
除了知道两人的风格外,我在读到这两个部分时,还有一些特别有共鸣的地方:
一、以前我在理解诗歌时,先就是去了解作者的生平、那段时间的经历,然后再去看诗歌内容,看里面有哪些是和作者那一时期经历所呼应的地方,简单说来,就是先救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入手,将自己框在一定的框框里面。然而,这次读叶先生的这本书,才明白,之前西方也出现过到底是直接看作品本身,不管生平,还是说以生平入手,再谈作品。在叶先生看来,其实两者不可偏废,但更不能先就给诗人一个框把它框起来。如杜甫,我们并不能说他所有诗歌都是“三吏”、“三别”的风格,他也曾在有《江畔独步寻花》、《客至》等风格迥异的诗歌。叶先生认为,我们在鉴赏诗词时,还是要先从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出发,先看作品本身的魅力,然后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经历来加深或确认自己的观点。应该说,这样的理解诗歌的方式,让我颇有启发。我以前从不会从那个作品本身出发,一是不知道这样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自己本来的文化底蕴不够,读完一首诗词根本不能有一些联想,当然就更谈不上理解。
二、关于比和兴。我觉得自己自从高中那会第一次接触这两个概念时,自己就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所以直到今天读到叶先生的作品之前,我完全是昏的。叶先生说:比:就是由心及物;兴:就是由物及心。人的一切活动,傲阔诗歌创作在内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感受,都是这两种作用,也就是你内心的意识与外物的现象交相感应的结果,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
三、叶先生在讲到温庭筠词当中的语言符码“懒起画娥眉”时,引用到杜荀鹤的《春宫怨》,其中有一句词是:承恩不在貌。具体词的内容,叶先生有详细的注解,我在这里看到的,却是叶先生说的“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焉。”这是形容杨玉环在玄宗面前,之所以一直得宠,也不只是因为她的美丽,最主要的是,她逢迎皇帝的爱好和喜爱。“先意希旨”:先意:就是当皇帝的意思还没有表现出来,她已经希旨,预先知道他的意思了。包括《红楼梦》里的黛玉和宝钗,为什么宝钗胜利了?细看《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到:宝钗每当和贾母一起时,无论吃饭还是看戏,宝钗都是点贾母最喜欢的,她懂得揣摩贾母的喜好。而有权的人,无论做皇帝的,还是像贾母这样的一家之主,他喜爱这些人逢迎他。所以先意希旨的人得到宠爱,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才智能力的美好,所以他说“承恩不在貌”。我读到这里时,真的是颇有感触,我想到的是:先意希旨,恐怕不只是杨妃和宝钗的得宠之道,也是更多人的“上升”之法。
最后是关于叶先生说到的,课堂上有时是需要一些看起来的“废话”的,比如一堂课上,如果只是把文言翻成白话,那就变成死板的了,也是最笨的事情。这也让我想到李老师曾说过的:语文教学与高效课堂势不两立!虽然这话乍一看是有些犀利的,但是从叶先生的角度来说,这是完全说的通的。叶先生说,诗词,重点就是要把诗歌里面的生命引发出来。就像在温庭筠的《菩萨蛮》里面的女子的孤单,虽无人欣赏,但仍要“弄妆”,要自己欣赏自己;就像在韦庄的《思帝乡》里面,我们不仅要看到女子许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