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还跟踪了多个家庭,了解孩子的发育对其人际关系、环境和成长的影响。科学家采用多种新型的浸入式技术,开展最前沿的实验,以揭示婴儿大脑在这个时期的变化。
具体内容如下:
性格的形成:研究人员通过给6个月大的婴儿展示奇怪盒子、会跳跃的狗狗及面具等不同刺激,发现他们表现出的性格大体可分为激动、平静、谨慎三类,这与成年人的表现相似。对于6个月大的孩子,其性格主要来自遗传,遗传是性格的起点。父母可根据孩子的性格类型提供所需,如激动型宝宝对很多事物感兴趣且易兴奋,可通过优雅平静的活动陶冶;谨慎型宝宝面对陌生事物会不自在,需父母多引导并耐心等待其适应新环境。
语言的发展:研究人员在全英国范围内征集婴儿做实验,发现孩子在18个月左右会经历语言爆发期。他们被分为爱说话、一般和不爱说话三类,18个月爱说话的孩子词汇量约200多个,到24个月时可增长到500多个。与父母和家人的交流越多,孩子词汇量更丰富。研究表明,妈妈提高5%的词汇量输出,就能将孩子的词汇量输出提高13%。此外,孩子的词汇地图也受所处地区、社会习俗、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
早期兴趣的培养: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在18个月左右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和注意力,并发展兴趣。他们的注意力时间很短,但对喜欢的事情会反复关注,这种重复有助于增强大脑中相关神经元的连接。如果要培养孩子兴趣,可以让其在早期重复某个动作或事情,增加大脑中相关神经元通路的连接。
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使用电子产品时的触屏、滑动等操作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其灵活性和手指精细程度,但该结论还需进一步验证。不过,家长仍需注意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频率,避免沉迷。
孩子偏好的形成:实验中,2岁左右的白人小孩在面对公平分配的亚裔志愿者和白人志愿者时,尽管不喜欢白人的不公平行为,但几乎都先看向亚裔志愿者,然后走向了白人志愿者。这表明2岁孩子更倾向于选择熟悉的人,但他们在选择过程中会观察、分析和思考。所以,家长应从小带孩子多见世面,提供多元化成长环境。
自控能力的发展:自控能力在20个月左右开始逐渐培养。研究人员让孩子面对好看的荧光棒,并听妈妈说“不许拿”,以观察其自控能力。部分小孩完全没有自控能力,直接拿起荧光棒;另一部分小孩较有自控能力,最多能坚持45秒不拿,但过程痛苦,会试图转移注意力来减轻。家长需给孩子提供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而非过多说教和指导。
关于性别分工的思考:实验对比了90年代和10年代孩子对父母分工的看法,发现现在的家庭分工更加公平,且这种公平已对孩子产生影响。在90年代,孩子更倾向于认为妈妈适合做家务、带孩子,爸爸更适合做洗车、狂野游戏一类的事情;而如今这种性别分工的观念已不那么明显。
婴儿对危险的认知:婴儿开始爬行的两到四周后,就能够识别危险,理解距离和深度的概念。专家建议要在适当范围内让婴儿自己探索世界,使其自行识别风险等。
婴儿的记忆发展:婴儿6个月前脑海中保持图像的能力为0,成长到10个月后拥有记忆,所以妈妈离开房间时宝宝会有反应。
发脾气的原因与应对:发脾气是因为婴儿的能力跟不上欲望。发脾气会使分泌皮质醇,导致心跳加快、出汗增多、压力变大,婴儿无法自动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需要大人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忙消除挫折感,这也是婴儿学会抚慰自己、调节情绪的途径。
婴儿的合作能力:两岁的婴儿即可合作,他们能够相互沟通,并协调自身行动以达到共同目标,还会观察他人行为,将他人动作考虑在内来决定自己做什么。
行走与爬行的视角变化:从爬行到行走,视角改变了,所见更多。直立行走可腾出双手拿东西,是开启与世界交流的第一步,也是走向独立的一大步。
语言能力:父母采用大节奏变调且吐字清晰的说话方式(父母语)能吸引婴儿,为其大脑提供最佳输入。婴儿出生时具备学习任何语言的能力,但一岁左右开始知觉窄化,只专注于对母语重要的语音,忽略不相关部分,这使得成年人学语言比婴儿难。
婴儿的表情识别、自我意识与共情能力:出生两周的婴儿就能认识人脸,为后续社交活动搭建框架;18个月时发育出独立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个性和思想;24个月时知道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婴儿在2岁前就具有共情能力,但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需要在社会中学习,受父母及周围人的影响。建立心智图像是推理的前身,是儿童情绪和智力发展的基石之一,19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可以处理口头信息并建立心智图像。
整部纪录片共分为三集,分别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婴儿的成长和发展,为新手爸妈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更好地开发孩子潜能的启示。不同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需求,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和了解孩子,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