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时代生活和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尤其是智能手机诞生以来,人们仿佛生出了“三头六臂”,每天需要面对的琐碎事务一件接着一件,甚至有人感叹:便捷的通讯方式已经模糊了八小时工作制的界限。于是,“碎片化”这个词就开始频繁映入我们的眼帘,我们的时间被撕成了碎片。在此现状下,慢条斯理地拿出整块时间来学习几乎成了每个人的奢望。原来我们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现实却是,除非得不偿失地牺牲掉我们的睡眠和健康,否则是挤不出来了。
于是,“碎片化学习”成了不少职场人士的无奈之选。提到“碎片化学习”,你脑海中通常会浮现出哪些场景?早晨,卧室床上;洗手间,马桶上;公交车或班车,座位上;晚餐后,客厅沙发上;晚睡前,卧室床上......这是我们通常站在时间维度上的理解。事实上,你会发现,在这些碎片化时间里,学习效率和效果都很一般。所以,单纯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还不能称之为有效的碎片化学习。
那如何让学习在稀缺的碎片化时间里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同时关注另外两个维度:学习内容是否碎片化和思维方式是否碎片化。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利用一天的碎片时间记忆一段文章,你可以从早上开始,把一天中的每个碎片时间都花在这段文章上,大概率你晚上睡前就已经搞定了它。这种情况下,你的时间虽然是碎片化的,但你的学习内容却没有碎片化,是相对连贯的,这样的碎片化学习就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碎片时间都是在学习不同内容,没有连贯性,那只能说利用了碎片化时间,效果很可能要大打折扣了。再进一步,即使学习内容也是连贯的,但思维方式是跳跃的,不连贯的,也会明显影响学习效果。还是以前面记忆文章为例,如果一天的碎片时间都利用了起来,学习内容也都集中在这段文章上了,但学习者的思维不连贯,跳跃性强,时时出现断点,那内容本身再连贯,也会出现记不全的情况。
综上所述,要使碎片化学习的效果达到甚至超过预期,在时间已碎片化的前提下,需同时满足另外两个条件:一、内容要连贯。二、思维无断点。也就是,时间可以碎片化,内容和思维不能碎片化。唯有如此,才能让宝贵的“碎片化时间”真正变成“黄金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