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第四天 3月1日
主题:专注力
一、什么是专注?
我们的注意力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上的”和“集中在感受上的”两部分,比如:跑步时,跑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即:注意力分为行动和感受两个部分。
二、什么是不专注?
不专注的原因:
随着行动越来越熟练,我们在行动上集中的注意力越来越少,于是我们不再去耐心感受行动。从此,分心代替专注,身心开始分离。如图:
导致不专注的状况:
1、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2、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分心走神的成本太低,而人的天性又是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
不专注的恶果:
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低质量人生。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
产生不专注的根本原因:
人类的大脑使用背景关联记忆的方法,即借助事情的背景或线索等提示信息来让我们想起特定内容,可以极大地降低大脑能耗,弥补大脑神经元处理速度的不足。
然而进化是把双刃剑,背景关联记忆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我们感观所听到、看到、摸到、尝到、嗅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引出一些其他记忆内容,又因为感观受潜意识控制,而潜意识永不消失,所以只要我们醒着,这种分心走神随时都可能发生。
三、如何转不专注为专注?
锻炼元认知。我们必须用觉知力和自控力去约束天性,否则就会被潜意识左右而不自知。
具体如何做?
让感受回归行动: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
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就会更加平和,身体就会更加柔软,感知就会更加灵敏,思考就会更加深入……这个习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它就相当于改变了自己的底层行为模式。
四、一个人对自身注意力的关注方式决定了其情绪和能力的优劣
1、主动选择信息:
能力弱者极易分心,他们必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才能学习,能力强者则正好相反,他们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为此他们甚至会主动练习,这使他拥有了随时随地进入深度阅读和思考状态的能力。
2、深度沉浸:
沉浸能力强的人时常处于支配层,沉浸能力弱的人时常处于被支配层。
五、“成为天才”的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正确的方法(刻意练习四要素):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芭芭拉·奥克利曾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这样介绍:大脑在学习的时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意识”的专注模式,另一种是“潜意识”的发散模式。
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有教练指导是极好的事,有老师批评也是好的。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如果条件有限,反馈也可以通过书籍影像、与他人交流或者自我反思来获取。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因喜欢一件事而沉醉其中,忘记时间,不知疲倦,这种沉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自发状态。若想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就不能依赖这种不稳定的自发状态,必须建立稳固可靠的行为模式。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应用举例(指导孩子弹琴):
我先听她弹一遍,发现有很多不熟练、易出错的地方,于是我要求她今天只练第一节,后面的先不练(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然后只练刚才弹错的地方(在拉伸区练习),只要能连续流畅地弹3遍不出错就算完成(目标具体清晰)。练习过程中,我会及时纠正她的指法和按键错误(及时有效的反馈),这样,她很快进入了专注状态(沉浸其中),不一会儿就把第一节弹得很好了。
六、本章读后练习:反思+行动: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