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产生
对于加入者
人交流的需要。信息爆炸时代,社群的产生是自然与必然的趋势。
按照英国进化心理学家邓巴的研究,人类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到近代,你的社交网络始终由一系列层层包含的圈子构成,每个层次都比它相邻的内部层次大三倍。你可以按照亲疏远近,将这些圈子分为亲密朋友(最里层的5人)、最要好的朋友(15人圈)、好朋友(50人圈)、朋友(150人圈)、认识的人(500人圈)以及脸熟但叫不出名字的人(1500人圈)。最为内部的四个层次(到150人圈),一半是家人一半是朋友。超过150人之后,变为纯随机认识,没有一人是家人。
黑猩猩和狒狒只有三层;智商更低的髯候只有不到两层。这是因为,维持这种多层次社交网络结构的能力,它受制于动物社会脑发育,也就是社会认知能力。因为人类的社会脑足够发达,才足以支撑更复杂的社交网络。
只有人类,可以推论到四阶意向层次以上;只有人类才能诞生语言,创造辉煌的艺术。信息倍增,带来的是什么?它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是人类第一次,开始尝试管理第七个层级及以上的社交网络圈子。从此,人类的社交网络开始变为:5-15-50-150-500-1500-4500
第七层,也就是4500人的社交圈子如何实现,只能依靠网络与社群的力量。
对于组建者
线上线下的高获客成本使得社群成为成本最低的获客方式。
以往线下成本高,于是转往线上,早期转入线上的都掘到了金,因为当时线上获客成本极低,大概只有不到5块每人,而现在,据说有人把获客成本做到了两三百每人。这样的情形下纯线上已经很难赚到钱了,而社群无疑是成本最低的获客渠道,并且基于地域性的社群极易将线上转到线下,符合现在的O2O发展方向。
社群运营关键词
仪式感与PBL式学习
仪式感
为什么需要仪式感?因为社群本身是个松散的组织,它的凝聚力的形成很难完成。社群为什么难以运营,因为活跃度总会随时间推移而降低,最后成为死群。我们没有办法强制,于是转而求助于仪式感,使这个松散的组织形成归属感。
为了促活,我们做了哪些仪式感的事呢?
1.新人进群欢迎
仪式感的最好建立时期就是新人加入时,当你新加入一个陌生组织时,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了你对其之后的态度及重视程度。
让新人一进群就感受到我们的群是温暖的,是充满了仪式感的。
2.每日签到
签到是个特别乏味且看上去没有意义的事情,反对的声音也是一直都有,但通过早期的比较强硬的手段(群内声明连续7天不签到者移除),后期大家都形成了习惯,现在每天签到抢第一名,已经成为了一种大家积极参与的“游戏”。
现在当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时,还会有其它群成员帮腔,说明大家对此已经习惯并接受。
当签到形成习惯,这种仪式感就已经不是无意义的打卡而已,它是一种强烈的精神暗示,提高了大家对群的关注度与专注力。
3.早起问好
每天一句简单的“早上好”,看似跟运营的主题没任何关系,但这其实也是运营的一部分,即提高用户黏性。
用户黏性的建立一是靠持续提供其有价值的信息,二是靠建立相互关系。我们的打卡问好就是基于第二种考虑。
为什么选择说早安,因为它是一个敬意词、问候语,象征着耐力、决心以及坚持。它让大家在社团这种纯陌生人的线上组织中感受到一种熟悉的感觉。
像这样早起收到一屏的早安问好,是不是感觉这个群的成员之间有了一些联系呢?
4.分享解答后感谢
对于提问者来说,这个环节是使其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提问-解答-思考-结束。
对于回答者来说,这让其感觉自己的回答是有意义与价值的,能更好使其积极参与下次回答。
PBL式学习
什么是PBL式学习?
PBL全称是Project-based learning,翻译过来就是“基于项目的学习”。
PBL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
这三种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由传授而来,应该采用发现式学习在实践中来,老师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就好了。
这种学习方式很适合学习型社群搭建。对于我们这个群来说,学习项目非常明确,就是运营。为此我们设立了相应的机制。
1.减少噪声
群内严禁二维码、投票、砍价等一切形式的广告。
很多社群到最后沦为死群,群内只有广告。广告导致无有意义的内容输出,使群内人员降低了对群的关注度。所以我们对于广告采取的是零容忍度,群内第一个被踢出的就是因为发投票链接。
2.实时反馈
群内鼓励提问,鼓励大家对问题进行讨论。
因为不是传统的听讲式学习,所以及时的反馈解决问题就成为了关键。
为此我们首先对班委进行了要求,就是群成员的提问有问必答,有时候不一定会,但也要先说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抛砖引玉,使其它人参与进来。
为了鼓励大家提问,前期班委通常充当了提问者的角色。还特意问了一些小白类的问题,希望能调动群内小白的积极性。
3.相关内容分享
我们要求分享内容是运营相关,且分享时加上推荐语或自己的思考总结。
鉴于群内学习是发现式学习,所以我们要求分享链接时一定要加上推荐语或思考,这样其它群成员能迅速知道分享的内容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
在《第五项修炼》中,彼得.圣吉把学习型组织描述成这样的地方:
1.人们不断扩大其能力去创造他们想要的结果
2.新的、广阔的思维模式被培养
3.集体的志向被释放
4.人们不断的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我们的一切机制设置都是为了保证我们能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社群运行体系建设
良好的组织运行需要良好的体系构建来保证,为了达到前文所述偶的一切效果,我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
1.班规
班规是一切运行体系的基础,明确了我们是怎样的组织,何种行为被鼓励,何种是严禁。每个入群的新人都会被要求先看班规。
2.班委构建
班委是社群组织的管理者与维护者。为了更好的运行组织,我们将班委划分成4个组,分别对接不同的事务。
商务组:对接群内班级一切关于商务合作,有外联、谈判、赞助作用和角色
人事组:整个班委的任免,小组成员的搭建,负责班级同学关系,诉求等
活动组:主要负责线下面基,一切互动事物,提高班级同学粘度,增加班级同学感情
内容组:负责班级同学不同阶段课程需求或者邀请的嘉宾课程设计优化、包装,对于课程进行复盘、剖析案例,完善内容体系
对各组对接任务明确后,又将具体任务分至班委个人
鉴于班委都各自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分解后每个人的任务都会比较轻松。但所有任务的完成度都是会予以考核的。这样既保证了大家不会压力过大又保证了大家能够有效的执行任务。
3.加入班委考核
班委小组定期会进行纳新活动,各小组会对想进入的成员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讨论最终决定是否纳入新成员。
例如内容组的纳新调查:
在这样的体系设计下,目前我们群的活跃度还是不错的。目前群实际人数137人,平均签到活跃度在60%以上,最高达77%。
群内发言等综合活跃度在50%以上,3月份月均为59%。周末活跃度通常会稍微低一些。
目前群内气氛良好,后期的构建主要优化方向为内容的设计,即对内进一步挖掘群内大咖做分享,整理群内讨论精华,对外寻求合作提升内容质量。
我们对社群的体系构建还在不断的摸索与改进中,希望在这种探索改进中不断的提高我们社群的质量与用户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