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到西南贵州。火车穿过一个又一个漆黑的隧道,像是在夜里。
初到堂安,惊艳于稻花鱼,无一丝一毫的泥腥味,还有晚餐的柴火鸡,是老板娘亲自在灶间柴火慢炖。下午四点走在村子里,太阳很高很热,鼓楼、戏台、泉水已经在旅游贴里见了千百回,然而寨子里的一切还是很让人新奇的,大部分侗村妇女的发式还保留着传统的特点,黑发挽成发髻,少了点缀,大概在节日的时候,才会花花绿绿的戴起头饰来吧?
要找的是生态博物馆。1999年12月9日,中国与挪威合作建设与保护的中国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乡堂安寨落户。
村里转了一圈,没找到,两圈,还是没有,久寻不着。只得问路。村里好多小孩,逮住一个,给我们指明了大方向,进入正确路口后,依然迷惑,两个4、5岁小孩正在路边玩耍,问:小朋友,博物馆咋走?一个小小孩歪着头看向斜前方说:我看到了那个房子的一个角,你也看看!
几个写生的小姑娘守在门口,看到我们,稍显羞涩。一脚进门,终于是了。
之前路遇一人说:生态博物馆没啥东西的,只有展览词和照片。
只有展覽词和照片,但是做得很用心。
安靜清凉的堂安侗寨
很簡單的一個生态馆,很多人来了以後覺得沒東西,但是我好喜歡。
博物馆内还有一个小小的图书室,拿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摆拍,风从木楼的窗子里一阵阵吹来,静坐凝神,望不远处的梯田,一棵树,听一只蝉的鸣声。
生态者,风土人情生活百态也!整个堂安才是一座完整展示的博物馆,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我们找到的博物馆只是堂安这个大博物馆的小注释。
这是一个与时间、空间并行的博物馆,置身其间的人,事、物、语言、场景、侗族大歌、侗寨腊肉,村头奔流的溪水,简单破败的寨门,都是生态的展示,包括寨门外成熟中的稻禾及其生长的梯田。
从堂安村口出寨门,踏上前往肇兴的石板路,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清凉沁人的稻禾绿,美景之外是世世代代在这里辛勤劳动的侗族,青山绿水、一片片稻田是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壮丽的美!梯田让水流自上而下地灌溉到所有的田地,稻田里,人们放养了稻花鱼,可为稻禾免去虫灾,同时保持水质良好,并为土地增肥。
飞鸟和鱼儿共同造就丰收的喜悦。侗寨的人们农时辛劳耕作,节庆狂欢歇息。
顺着梯田往下走的路程,犹如在童话世界,但是很惭愧自己仅仅是向往这样的景色而不是背后的劳动,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知道,景色背后是一种怎样的艰辛。
远远看到一位老太太,身材非常瘦小,挑着粪桶从村子里颤颤巍巍的出来,旁边跟着一条大狗。等到略微走近,发现老太太年龄不会低于七旬,虽然粪桶装的只有三分之一,但她还是需要几次换肩,在她停下来换肩的时候,那条狗而却也跟着打转,然后走在前面,带领着老太太走向狭窄的山路小径。
我在寨子里七拐八弯的,好不容易走回正道,窄窄的石板路有一处小塌方,只留纤细陡峭的险境,似无法承重,但已无回头路,郑重而小心的行过,以后又遇到类似的几处,幸无大碍,心里总是有点点慌乱,怕摔下高高的山坡。于是越发觉得这里人们生活的不易。梯田里所有的劳作大都依仗人力,肩挑手拿,一步一步的收获。这边基本见不到胖老头或胖老太以及他们头上的白发,身形是健康的清瘦,当然更不容易见到干农话的年轻人。
天地之间,劳动歇息,怡养儿孙,有收获即满足,哪来那么多胖子和白发?
山谷里的居民,清寂的生活,在堂安的夜晚,还见到了星星,许多年未见真的会眨眼的星星了,上一次是2010年在内蒙锡林郭勒夜晚11:30的草原上,漫天星河,令人实难忘怀。这次也是夜晚11点,站在深黑的夜色里,星星们安静地一闪一闪又一闪,发出淡淡的幻蓝、幻绿、幻水红的光芒。
徒步三个多小时以后,到达肇兴侗寨,满身汗,却惊喜地发现客栈就在溪流和稻田边上。
夜半时分,偶尔瞥见二个影子,把菜场里买来的鲤鱼倒进水田,声音不大,但是在黑夜中却也是非常的刺耳。据说是为了次日游客来稻田抓稻花鱼而准备的。
读完,您是否也困惑:这么美的景为何文末笔锋一转,来了最后这么一段话?
然而,就为了这一段的去留,我们作者和编辑经过了百转千回的辩论: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