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迅猛的同时,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同样在急剧上升。虽然现代人比先辈富有得多,但我们却并不比先辈开心。我们这么富有,为什么我们还不开心呢?金钱可以为人们提供诸多便利,能够满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能够带来安全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人们免除对未来的烦恼,带来即刻的快乐等等,金钱对人们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不就应该是金钱吗?为什么金钱带给我们的似乎是不幸福?
人和事业一样,也有利润和亏损,不过衡量人生成就与衡量商业成就的标准不同。当我们衡量商业成就时,终极目标是金钱;当我们衡量人生成就时,终极目标是幸福。金钱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给人带来短暂地情绪高峰体验,但它在幸福面前并没有固定的价值,它只是实现幸福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但是我们混淆了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
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我们通常的认识,研究显示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幸福调查中,只是在一些极为贫困的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的地区)显示两者之间关联性高。此外还有其他报告显示,经济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的同时,幸福指数反而是下降的。金钱对幸福的影响是有上限的,当我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这个上限便达到了;一旦越过了这个点,更多金钱并不会为我们的幸福带来更多贡献。一旦我们拥有了可以满足基本需求的金钱,对我们的幸福感有更大影响的就不再是拥有更多的钱。
高收入可以给生活带来满足感,但收入对于生活的影响只是短暂的。甚至有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反而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因为她们把金钱作为目标,达到目标后却发现所得到的依然无法使自己快乐。她们对幸福的幻想破灭了,这时反倒会陷入负面漩涡,掉进习得性无助的深渊,还会找寻一些毁灭性的消除痛苦的方法。(由忙碌奔波型转而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底层心理逻辑便是如此。)
当物质(可量化)作为标准时是那么的自然,当幸福(不可量化)作为标准时却是那么的困难。储蓄本就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但现在我们完全颠倒了。不再是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了储蓄而生活,我认为这是在盲目地生活。物质就好像变成人生的唯一标准了,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先考虑物质,以物质收入来衡量成果。凡事用物质来计算,以物质做决定、做判断、做评价,却完全的忽视了情感和意义。久而久之心灵就有可能要面临破产危机了。就像企业想要维持经营的前提是收入必须超过支出一样,健康的心灵状态的前提是正面情绪要多于负面情绪。如果负面情绪持续的时间和强度完全压倒了正面情绪,也就意味着情绪破产了。
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多,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会逐渐走向幸福的大萧条。在科学和技术大迈进的同时,我们的情感和情绪方面却在不断倒退。越来越多的人将物质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幸福,社会整体所面临的的情感破产危机显得更加严重。现在开始重视起来吧,幸福不是奢侈品,我们要一起去了解幸福的真相,去思考如何过得更幸福。
“社会教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计算’出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