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受命十一年后克殷建周,又过了两年,武王积劳成疾,群臣慌忙谋划确定武王的继承人。而周公旦则斋戒祈祷,自愿代替武王去死,武王果然病情好转,但后来还是死了,周成王继位。此时成王年幼,周公担心天下诸侯将会背叛周朝,于是没有赴封地鲁国就任君主,而是留下来代理成王主持国政。
管叔、蔡叔等兄弟散布谣言,指责周公篡位。其时,召公奭担任太保,深受臣民爱戴。姜尚为太师,是周武王的国丈,周成王的外祖父。周公就向太公望、召公奭解释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我怕天下人背叛周室,太王、王季、文王建立的事业难以为继,所以才这样做。”管叔、蔡叔煽动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周公前去讨伐,前后三年才彻底平定了叛乱。周公诛杀管叔和武庚,将蔡叔流放,将殷商遗民迁到洛邑,殷朝旧都于是成为废墟,封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于宋,让他奉商朝宗祀。
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周公代行国政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周公还政成王,向周成王南面跪拜称臣。有人就在成王面前说周公的坏话,周公逃亡到楚国。成王打开周公的秘府,发现一篇祷文,里面说:“成王年幼还没有自己的主张,如果有什么冒犯上天的事,一定是我周公旦的责任。”原来,周成王年幼的时候有一次生病不能痊愈,周公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写下这篇祷文向神灵祈祷成王免于病患。成王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即迎回了周公。周公仍然悉心辅佐成王,先后写下《多士》、《毋逸》、《周官》和《立政》等文指导成王治国。
周公临终时嘱咐,一定要把自己葬在成周,以示自己是成王的臣子。但周成王还是把周公葬于毕邑周文王的陵墓旁,以示不敢把周公视为臣子。周公是秋天去世的,天空突然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疾下,大树连根拔起,等待收割的庄稼全部倒伏了。周成王说:“过去周公为王室辛劳,但我年幼误会他了。现在上天发威来彰显周公的大德,我应该举行郊天之礼祭奠他。”祭祀大礼之后,风向果然反转,倒伏的庄稼全部重新树立了起来,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于是成王特准鲁国今后可以行郊祭上天和庙祭文王之礼。鲁国享有与周天子一样的礼乐,就是为了褒奖周公的德行。
荀子《儒效篇》开门见山把周公旦树立为大儒的典范。成王年幼,周公为了保护成王能够承继周室正统,防止天下诸侯出现异心,继续将天下诸侯凝聚在一起,他根据先古兄终弟及的礼法传统,当仁不让登上武王的宝座,决断天下大事,俨然理当如此的架势,天下诸侯百官没有人指摘他窃取权位。他诛杀管叔,迁徙殷民,将殷都变成废墟,天下没有人责备他暴戾不仁。他一人统治天下,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一家占了53个,没有人指责他偏心不公正。
周公教诲开导年幼的成王,使它通晓治国之道,能够有效承袭文王和武王开创的事业。周公把天下和王位归还给成王,周公南面向北朝拜成王,诸侯们并不因为周公退位而不事成王和周室。就是说,周公摄政期间,一心为公,树立的是周室的权威,而不是他个人的威望。天子有能力天下诸侯就归附,没有能力就会众叛亲离,因此天子不可以让孩子来担任,也不能由摄政王来代替,周公自己登上天子的位置,是为了保护成王,为了天下诸侯依然凝聚在周室周围,他是担心天下诸侯会背叛周室。
成王长大成人行冠礼以后,周公就把天下和天子的位置还给成王,这表明他一直没有灭主的意图。周公原来拥有天下,现在不再拥有天下了,这不是禅让;以前成王没能拥有天下,如今重新拥有天下了,这不是篡夺天子之位。时势变了,先后的地位变化都是合乎法度的。所以周公以旁支代嫡系执政,不是僭越,诛杀兄长管叔不是暴虐,君臣易位不是违背礼法。周公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天下诸侯的响应和支持,完成了文王武王未竟的事业,彰显了嫡传和旁支之间的道义。虽然发生了这些变化,天下依然安安稳稳地和谐统一,周公如果不是圣人,那是做不到的。荀子说,这就是大儒的作用。
从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史实和荀子《儒效篇》的讲述,我们可以推论,周武王病故后,虽然年幼的周成王成为了继承人,但周公并不是以摄政王的身份主持朝政,而是直接坐到了周武王的宝座上,坐北朝南接受百官的朝拜,是一人独大,而不是像后世的顾命大臣那样有一个集体决策的机制。
周武王有兄弟十八人,老大早夭,武王是老二,周公是老四,老三管叔、老五蔡叔都已封侯,另外太保召公奭和太师姜子牙都是权势熏天的人物,另外文王一辈的宗室大臣也不少,为什么周公在众多人物中能够脱颖而出一手遮天?而且周初的诸侯王其实大部分是周公代行天子期间分封的。除了老三、老五造反落得个身败名裂,其他人为什么都甘愿臣服于周公?不能不说周公创造了一个神话!按照荀子的说法,因为周公是大儒才能造就如此惊世骇俗的一段历史。那么什么是大儒呢?且听荀子慢慢道来,敬请关注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