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父母面前,要承担儿女的角色;在妻子面前,要承担丈夫的角色;在老板面前,要承担员工的角色;在同事面前,要承担职位的角色……
每种角色背后,都对应着各式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其实就是每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角色说明书」。
而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最早接触到的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小婴儿是「本我」,本我也就是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像性欲和攻击欲,还有后来弗洛伊德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它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和核心,是燃料,也是能源。
父母的存在,就是小婴儿内在最早的「超我」,超我,相当于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超我遵循的原则,是道德原则。小孩儿没教育好,大家不会怪小孩不懂事,而会说孩子的父母不懂事,这就是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的超我出了问题。
本我和超我之间,需要一个协调者,就是「自我」。作为协调者,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也就是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如果环境特别强调道德,那一个人的自我,就会将呈现出来的人格面具,朝超我的方向调节一下。相反,如果环境是鼓励个性解放和自由的,那自我就会将呈现出来的人格,朝本我的方向调节一下。
因为每个人在处理关系的时候,都是有「惯性」的,即便长大了,有了独立的思考,也会不自觉地把跟父母关系的呈现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持续不断地呈现出来。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遇到权威的时候,自己会不自觉地承担内在小孩的角色,把超我代表的父母投射给权威。相反,如果这个人自己就是权威,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会习惯性地承担内在父母的角色,把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别人身上。
假设这个人在面对权威时,总是要找不同的角度进行辩解,来正面自己是对的,即便无理也要搅三分的那种,就说明他在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恋不受损害,因为他的父母对他的处理方式,并不是理解与鼓励,而是批评打压。因为他习惯了这种跟父母的相处方式,所以当这个人自己有了孩子后,也会不自觉地成为他曾经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如果在你身边遇到了这样的朋友,你就会知道他从小就生活在缺少父母理解的环境中,俗称「缺爱」。
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仅能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子,更能看到本我、超我、自我之间的互动模式。结合现状做合理推测,他未来也将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