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奥利弗.哥尔斯密(Oliver Goldsmith,1728-1774)创作的书信体小说《世界公民》,起初在报纸上发表。
他塑造了中国旅英哲人李安济这一主人翁,并借用这一主角和家人、友人的通信,评论时政,讽刺英国社会的流弊,同步介绍中国的文化和社会风尚。
因其内容宏观与微观兼具,言语辛辣讽刺,幽默与智慧相融,深受读者好评。全书包括123封信件,宛如一本向欧洲读者介绍中国的百科全书,也被称为18世纪作家中撰写东方信扎作品中的精品。
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墙纸大量出口到欧洲,从而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欧洲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文化中领略到了道德、理性、自然的哲学精神,并将此视为终生追求的目标。
此外,西方大航海时代,不仅让欧洲认识了美洲、亚洲、非洲的文明,也促使西方跳出自己的文明体系,通过对他者文明的学习,特别是东方文明的学习开始反思固有的思想体系,促使启蒙思想的形成。
哥尔斯密的信札正是创作于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他借李安济之口批判英国,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未来世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美好愿景。
信札中,哥尔斯密借中国哲人李安济对英国所见所闻的评述,多次提及孔子、孟子、老子的哲思和故事——
智慧是为了让人快乐。旅行带给人的最大荣耀是,体魄更强健,能抵御气候的变化和疲劳的消磨。心智也更坚强,能抵挡命运的无常和绝望的侵袭。
一个人可能学识渊博,却痛苦悲惨。成为一个有深度的几何学家或崇高的天文学家不难,但成为一个好人很难。
中国园林总是在总体设计中包含一些深刻的寓意,人们在园林散步时无不会受到智慧的教导,感受到一些崇高真理的力量和…布局中产生的微妙的戒律。
对于英国的文学创作和新闻的创作、传播方式,李安济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在学者之间进行不着编辑或是徒劳的专题讨论是愚蠢的。”“几乎所有的文学主题都已经被穷尽了。”
舞台上演员们的琐碎争吵让李安济感到失望。国王加冕庆典的奢靡也受到他的嘲讽。伦敦人追求奇异景象和怪物的热情让李安济感到不解和羞辱,他们总是邀请他做客,不是为了把他当作朋友,而是把他看作别国的异物一般。
哥尔斯密塑造的李安济总是如此睿智,并能精准地把握问题的症结。在英国的旅行中,他努力融入新的环境,学习和感悟新的知识,同时也仍怀揣着中国文化的根基。
从广义上讲,这也是哥尔斯密自己思想的投射:他欣赏着本国——英国的文明,但也推崇对跨文化进行学习,同时修正英国文化中的弊端,摒弃民族偏见。在思想上成为具有包容性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