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4.9.14,晚上10.12,记录今晚的一个讨论。
对于社会服务目标的思考
这周三去听课,听课老师宋宋是马上要参加市赛的老师,选择了社会服务这个活动方式,然后上完课,老师们觉得这节课有难度且没有足够体现社会服务的特征,因此对这个课有了很多新的讨论,包括问卷上的学生需求是否都要被满足,本课重难点到底是什么?有老师提出了如何在需求和实际的时间金钱限制下达到平衡。我觉得她说的很高级,提炼地很精准。
但是今天当我和宋宋老师再次就这节课讨论的时候,我们又有很多疑问,这个年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到底是什么,它如何承接一二年段,又如何为四五年段做铺垫?如果本课要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那它的必要性在哪里,是否有可以替代的其他东西?我们就这两个问题讨论了一会。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在他们学校一二年段都是侧重去开展服务活动这个阶段,就是老师给了具体的服务任务,学生能做好这些事情,完成服务的要求,那么到了三年段,是否侧重在对服务对象和需求的了解上,即如何确定服务对象并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而对需求的调查、了解和分析中,学生能形成接下去的活动计划。
而如果三年段的重点是制定服务计划,那这就很难操作,因为计划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对象的需求,没有了解清楚,一切计划都是空话。
因此,制定服务计划,应该是四年级的重中之重,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计划的复杂性要变大,甚至可能需要很多方面的考虑,从而实现现实与需求达到平衡这个大概念。
而反思服务经历,可以在五年级更加复杂,对于服务经历的思考、记录、分享、交流,可以扩大范围到更大的场域,从而将社会服务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一起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从而达到更大范围的社会性的关心。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能说每个环节在各个年级不经历,但是我觉得侧重的意思是,需要在这些环节增加难度从而让事件变得复杂,但是如果让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都很复杂,这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挑战也非常大,对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言会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各环节中,不同年段设计相应的容易或复杂环节,可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达到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效果。
对于社会服务的阅读思考
为了能够和宋宋老师更好地交流她的主题,我又重新把《社会服务与职业体验》这本书拿出来看,虽然没有在目标部分看到比较具体的对于社会服务能力性的目标分段描述,但是在关键要素的部分,还是学到了很多。
首先,社会服务所选择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一定脆弱性的人、物等,这就表明服务对象是有一定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需要我们的帮助,因此需要我们开展社会服务。
而本次主题的对象,是当地家境不错的学生,目前看并不存在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帮助,那么我们的服务出发点,就应该是去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那么服务对象有哪些需求呢?从客观来讲,每个人并不能清晰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有什么样的需求,这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是需要学习的,因此有些需求是表面的,有些需求是深层次的,甚至有些表面需求背后还隐藏着更深的需求而当事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因此对需求的挖掘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这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共情、同理心则特别重要。
这就联想到设计思维的第一步,共情了,只有与客户产生共情,才能更准确地定义问题,从而设计出能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
因此对于社会服务而言,需求如何被挖掘,通过哪些方法,如何整理记录,如何形成需求报告,过程中哪些点位学生需要必要的支架支持,这些都需要深思熟虑,并形成一定的操作路径,才能把关键要素一【确定服务对象与需求】搞明白、做清楚、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方法有很多,调查中的现场调查、观察调查、问卷调查、访谈都是可以做的,不过我觉得要和人产生共情,那么“走她走过的路”或进行访谈,这两种方法是特别有必要的,因为共情的要求就是把自己当成对方,与她有相同的情绪和想法,因此要达到这个目标,肯定要亲身经历或与对方非常亲密(成为好朋友)。
对于总目标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思考的话,我一下子就把活动方式与以前探究课上用的关键技能结合起来了,在活动过程中,关键技能是手段,而活动方式是情境和目标,而目标背后就是核心素养了。这些我曾经以为不可能被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一下又有了各自的位置。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学校如果按照活动方式写目标,就应该指向每个环节需要达成的目标,而学生在活动中为了达成目标所做的事情,如调查、记录、分析、出成果,这些表象的手段,应该也有相应的一张目标表,只不过是在更下位的位置,可以不在学校目标中呈现,但是需要按照年段留存这样一张表给到指导老师,从而在主题设计时,将这些目标融入到主题目标中,更精准的设计和开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