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
“转化”自己什么?转化——实际上是“转变”自己的心态,就是换一种眼光。
是的,他们听不懂课,可是他们一年四季无论寒风凛冽还是烈日炎炎,每天(当然,有时也迟到,偶尔也旷课)到学校来做一件事,就是听他们听不懂的课。想一想,这是什么概念?换成你,你能做到吗?成人听一场枯燥的报告都觉得度日如年,可这些孩子,每天都在教室里受着残酷的精神折磨——听他们根本听不懂的课,一听就是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他们容易吗?
后进生长期坚持听他们听不懂的课,他们换来的是什么呢?是老师的呵斥,是同学的嘲笑,是家长的打骂——这就是我们号称“以人为本”的教育给他们的全部“馈赠”。
经常听老师们说,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经常回来看老师的,往往是那些在学校经常被老师骂得狗血喷头的后进生。如此宽阔的胸襟,你有吗?
表面上看,他们可气又可怜,但实际上,他们可敬又可佩!
你说,你还能恨他们吗?
看了这段话,再次走进教室,看到那些后进生,忽然感觉他们很可爱,他们还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或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后进生,每个后进生都有着各种各样或许是家庭或许是学校的原因才成为老师眼中的“后进生。
对于后进生,只有慢慢的转化,找到原因。“转化”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后进生都能够被转化。因为一个人的转化需要合力,包括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各种力量,还有他自己的上进心和毅力等等。教师只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影响和调动其他积极力量共同转化后进生。再者,任何一个学生被转化的程度也不是绝对等同的,有的可以转化得非常优秀,甚至出类拔萃,有的可能是成为合格的公民。我们意识到“转化”是相对的,就能够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减轻自己的思想负担,不急于求成,用公平善意的眼光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