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开放激活基层发展新动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基层的舞台越来越广

7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一论断不仅彰显国家战略定力,更对基层实践提出了新要求——在百年变局与全球治理重构的浪潮中,基层如何以开放促改革、以创新谋发展?

一、制度型开放:基层对接国际规则的“破冰船”

当前开放的核心已从“要素流动”转向“规则衔接”。文章指出,需“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基层而言,这意味着两场攻坚:

第一,破除隐性壁垒。基层常面临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梗阻。例如德阳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探索“基层出题+部门解题”机制,设立制度创新“揭榜挂帅”清单,针对装备制造业保税研发需求,定制“企业白名单+设备免税目录”,打通政策适配通道。第二,对标国际标准。呼和浩特综保区引入蒙古国二手车出口企业,同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海外仓监管体系,实现出口额超2亿元,印证了“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就是拓展市场空间”。

基层需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创制”,将国际规则转化为本地化实践,方能成为开放前沿的“试验田”。

二、产业赋能:开放为传统经济注入“活水”

高水平开放绝非虚张声势,其生命力在于推动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蕴含着巨大投资和消费潜力”。基层实践正印证这一论断:

第一,传统产业“借船出海”。南昌进顺村引进德国麦德龙商场,不仅壮大村集体经济,更带动本地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标准化升级,让“城中村”变身“国际村”。第二,新质生产力“开放生长”。德阳推动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与国外机构共建认证中心,实现智能制造标准互认;呼和浩特乳企通过中美友城渠道进军海外市场,将“中国标准”嵌入全球产业链。

开放的本质是以全球资源激活本土优势。基层需立足特色产业,在“引进来”中提升竞争力,在“走出去”中扩大影响力。

三、安全能力:开放浪潮中的“压舱石”

越是扩大开放,越需筑牢底线。文章特别提醒:“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基层需构建三重防线:

第一,产业安全网。如四川探索“链长+链主”双驱动模式,绘制重点产业链风险图谱,通过“一链一策”工具箱预防断供风险。第二,法治防火墙。如德阳自贸区建立“一站式”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出海”提供合规审查;成都国际商事法庭协同基层调解组织,打造跨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第三,数据防护堤。多地自贸片区推广“数字口岸”,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通关、税务、物流数据互联互通与安全可控。

安全是开放的基石,而非束缚。基层需在动态平衡中练就“与风浪共舞”的智慧。

开放不止于国家叙事,更在万千基层的生动实践。从德阳保税研发的“首创性探索”,到呼和浩特二手车出口的“向北突破”,再到进顺村“国际商场带富村民”的鲜活案例——基层工作者既是开放的受益者,更是创新的驱动者。

当世界面临“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的逆流,中国以“百花园”替代“后花园”的胸怀,昭示着人类发展的人间正道。基层当以“弄潮儿”的姿态勇立开放前沿,在制度破冰、产业升级、安全护航中书写新时代的“入世答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唯有扬帆其中,方能抵达彼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