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孩子们的这个寒假无比漫长,从腊月直接来到了夏季。
这个意料之外的漫长假期时时考验着我们的家庭关系。几个月来,通过与儿子的朝夕相处,各种矛盾各种问题都暴露无遗。
其实,我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为了做好家庭教育,专业方面的书,看了不少;专家的讲座,也听了一些,但面对儿子出现的种种问题,还是束手无策。
比如,学习没有内动力,热衷于玩游戏,学习不刻苦;给他推荐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他都排斥,而且越来越不听话。
我知道这些问题看似都不是大问题,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家庭教育,必须提前学习,将来才能避免出现大的问题。
所以一定要解决这种种的小问题,怎么解决?自己曾经很迷茫,很困惑。
在这期间,曾祥臣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茅塞顿开,不再迷茫和焦虑。
曾老师,山东儒弘教育全国课改研究院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
在教育孩子方面,曾老师送给我六个字:“引导”----“”助力”----“陪伴”。
他告诉我,孩子玩游戏和学习成绩好坏是两码事,孩子玩玩游戏,未尝不可,他要是没得玩儿,就没法和同学交流啦!再则千万别让男孩子在小学就发力,不然会没有后劲的。
孩子的世界需要用更多有营养的、高贵的、历久弥新的元素来丰富。
现在的孩子属于未来,他们的内心和大脑蕴含的信息、念头、想法等等,都是为了未来世界。如果不让他们更多的接触新鲜的事物,他们就会在未来“受苦”。
在我的心里,我总是期望给到儿子更多,最好,包括给到他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未来。
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没有深入的去觉察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在他的内心世界,他更需要什么?我把学习当成爱孩子的全部了,孩子怎会不排斥呢?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需要,就是助力到他。
先站在他的那一边,站在他的兴趣,他的爱好那一边去了解他,学习是人的本能,人往高处走,也是人的本能。
之所以他会去抗拒一些东西,那是因为他内心的需求远远胜过学习书本知识本身,再说了,作为一个小学生,书本上那点东西,学会用不了多少时间,不要让孩子错过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童年。
现在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我们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需要彻底的更新。
以前那种,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就有个好未来,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我们中国将来贬值最快的就是文凭和学历。过去人们错把文凭当文化,错把学历当能力,将来不是这样的。
想一想我们那个年代,我们的梦想是比较卑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够离开农村,有一份安定的工作,有地方发工资,能吃上饭,这是以前的梦想,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没有生存、生活的压力,现在的孩子这一代,他们的追求,是精神的丰富,追求生命生活的体验。
他们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志趣,他们希望能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所以说未来的孩子需要一个强大的学习力,需要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他们需要去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创造,去服务于这个时代,去服务于更多的人。
所以我们如何去引领孩子?就得用一种利他思维,因为一个人仅仅是满足于自身生存的需要,这是没有动力的。
他们只有对未来站在一个我想为多少人服务,为哪一个领域去服务、去创造的时候,因为这样的创造能够给他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愿景,美好的愿景,能够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美好的生存状态,这样的东西才能给他学习带来动力,这就是为什么紧紧围绕课本学习这件事情,是无法把一个孩子唤醒的。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去唤醒一个孩子要比逼着他去做什么,要重要的多的多,多的多。
现在很多的孩子,对未来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更不用说看到什么美好的愿景,如果想了解他们为什么而学习,不用问,看看就知道了,在学校为老师而学,在家里为家长而学,想想为别人而学,他们会有动力吗?不会有的。
这个时代瞬息万变,以后的社会现象,没有说一辈子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干几十年不会有了,可能几年就会更新一次。
可以说在变化这么快的一个社会,我们的孩子一生可能要从事多种工作。所以说未来的孩子,未来的工作者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能够跨界学习,这样的孩子才可以在未来这种多变的不确定的社会当中,世界当中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
所以未来的安定,不是安定的做一份工作,而是在这种动荡的不确定的社会形式下,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具备应对多变的能力。
目前儿子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方面稳定发展,甚至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值得欢欣鼓舞的。但需要另外做一个思考,去找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孩子内在的东西。孩子理性的、自信的、态度的等等,这些有关素养的,去挖掘,去培养。
在我们的课本当中,也是在我们的教材当中,一共有八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目标,知识,技能,能力,素养,思想,方法,情感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会发现这八种目标,除了知识和技能,有一些显形之外,其他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可以说去关注关注那些东西会更加重要,很多时候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表现得特别理性,阳光,淡定,那就是他内在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支撑起来的。
说到陪伴孩子,要做到“放手不撒手”。可以慢慢的告诉孩子,让他去安排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学习。比如说他的学习,爱好,娱乐,运动,游戏,让他去安排。
安排的时候可以倒着来,先别说安排什么学习,比如说周末两天,先让孩子安排玩的时间,你想哪个时间段玩?就是先把他想计划哪个时间段玩安排好,然后让他打算玩之外的时间,翻过来考虑。然后同时自己从这个控制当中安排当中慢慢的撤身出来,相信孩子。
爱得真正伟大的或者说最根本的一种形式是什么?是让孩子慢慢能够独立行走,独立跳跃,独自奔跑,这才是爱。如果说孩子离了父母的安排他自己不会安排,没有人管理,他自己就不会管理,这不是爱。
所以说爱不是考虑我该做什么?而是考虑我不该做什么?
曾老师潜心研究教育多年,他的话总是充满理性和智慧,让我感触很深。我明白了有些问题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实质上是我爱的能力出了问题。自己需要持续的成长和改变,才能更好的去教育孩子。
云开雾散。我已看见了脚下的路,以及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