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拙的意思是勤奋能够弥补笨拙所带来的不足。
勤能补拙这个成语出自宋朝易学大师邵雍的《弄笔吟》:弄假象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勤能补拙,学可医愚。
讲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出生不久,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白居易两岁时,祖父在长安去世,祖母病死。
白居易随父居住在宿州符离,在符离度过童年时光。少年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常常读得口舌生疮,抄写文章抄得手磨出茧,年纪轻轻,头发花白。
公元825年,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苏州是唐东南地区最大的州,地方事务繁杂。白居易上任后谢绝所有宴请,一心处理政务,查访民情,很快就熟悉当地情况,整顿官场,得到当地民众的好评和拥戴。
白居易之所以勤政,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天生笨拙,只有靠勤奋才能弥补不足。他坚信:只有勤勉努力,才能造福百姓。
在《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中白居易写道:“候病须通脉,防流要塞津。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古往今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当中,都有无数的事例可以佐证:勤能补拙。
《曾国藩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数九寒天的晚上,曾国藩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附近的一个穷汉靠着穿房入户的功夫偷窃过日子。寒风呼啸的夜晚小偷蹲在房梁上,冷嗖嗖的两腿发麻。
曾国藩坐在火桶上一字一句慢悠悠读着,好几次合上书,却总是背不出来。
小偷急得抓头挠耳,冷得浑身发抖,肚子里骂“笨蛋”,见曾国藩又翻开了书,再也忍耐不住,嗖地跳了下来。
曾国藩吓得两眼发直,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小偷冷笑一声,指着曾国藩的鼻子说:“笨蛋!我在房梁听你朗读,我都背会了,你读半夜也背不过,笨蛋!还有什么脸读书!”
曾国藩心生恼火,小偷竟然把课文背过,于是他伸手将油灯拨亮,继续朗读,直到背会。后来,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一代枭雄。
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老师要求大家交出自己的劳动作品,他立即举起一个丑陋的小板凳。
老师看后摇摇头说:天哪!世界上怕是再也找不到比这更丑陋的小板凳了!
谁知爱因斯坦听后,立即举起另外两个更丑陋的小板凳说:“刚才您看到的是我坐的第三个小板凳。尽管他不美,但比前两个好多了!“
听他这么一说,原本生气的老师不再生气地指责爱因斯坦,而全班同学也没有再嘲笑他。
很喜欢《围炉夜话》这部修身养性格言书。其中第三话一一立德篇:俭以济贫,勤能补拙这样解释: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贫困到了无法避免的时候,只有依靠节俭来度过困境;禀赋上笨拙没有关系,只要肯勤奋学习,仍然可以弥补不足。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有所不同,有的人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有的人出身富贵、安乐富足。
困顿潦倒的日子让人煎熬,但在贫寒之中勤俭持家,做到处处节俭,养成不随意浪费的良好习惯,境遇就会慢慢地得到改变。
人的天资禀赋也各不相同,有的天资聪颖,有的人愚钝笨拙。聪明人读书、做事都能举重若轻。
愚钝的人想要取得成就,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勤奋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即我们常说的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学小提琴的孩子大约从五岁开始练习,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
从八岁起,优秀的孩子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这便是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要想卓越非凡有所成就,就要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而这一万小时就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礼记·中庸》有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意思是说,别人一次就能做到的,我反复一百次;别人十次就能做到的,我反复一千次。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只要肯付出百倍千倍于别人的努力,事情就一定能够做成做好。
世间万物,大道至简。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在经历数量和时间的磨砺积累之后,往往会形成一鸣惊人的质变。
初中就辍学的张俊成,17岁在北京大学当保安,遵守一万小时定律,不到三年的时间,没有到20岁考上北京大学,现在担任长治科技中心职业学校的校长。
联想我们的千天写作群也是如此的道理,也是小主良苦用心。试想我们每天两三个小时用功写作,坚持1000天,那我们在一万个小时的时候会取得何等进步,指日可待。
认可勤能补拙的道理,践行勤能补拙的实际行动,但也要琢磨勤能补拙的办法。
一曰身体勤,二曰脑子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前者看上去忙而杂乱,效果不明显,光有后者也不行,头脑中产生思想办法,还要有身体的执行力,不然就是空喊口号纸上谈兵。
勤能补拙是补我们的短板还是扬长避短?这也是在勤能补拙的过程当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勤能补拙,学可医愚。通过学习补齐我们的短板,在齐头并进的基础上勤奋勤恳,这样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