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第219章到第224章,它们分别是《春节习俗(一)》《春节习俗(二)》《春节习俗(三)》《一瓶小酒》《青阳山》《朴素的心理愿望》。
这几章讲述的是春节一天天走近了,李彦国老师在哪里过年成了家里的大问题。老伴、儿子儿媳、奶闺女儿都很惦记他,让他倍感幸福,最后,他去了大儿子家过年,在那里,他想到了过年的习俗,并准备在年前加以整理。
三儿子的惦念信息,李彦国老师想到了他与三儿子之间的事情,想到了青阳山,想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
一、说不够的王金庄春节习俗。关于王金庄的年俗文化,在作品208章中有所提及。那么,为什么作者要用三个章节来单独介绍春节习俗呢?这是因为春节是年俗文化中的重中之重,隆重介绍它有利于促进王金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重新整理,将来可以给更多的学生用在研究上。
关于春节习俗,作品用李彦国老师的文章《过年》《年初二请闺女》《父母在家就在》《登灯山》《元宵节我被美女紧紧抱住》来细致介绍。
我上百度搜索了关于春节的介绍,这段介绍足以证明春节的重要性。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春节,人们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美好祝福。因此,春节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精神支柱。”
全国各地的春节有共性,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像放鞭炮、拜年、上坟具有普遍性。像王金庄的磕头,就有自己的独特性。文中这样介绍:
“磕头是过年的中心工作,初一给本家长辈磕,初二给亲戚长辈磕,初三街上仍有人没完成任务,继续。”
李彦国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王金庄的磕头礼。
“来了走了走了来了,爷爷奶奶迎来送往。
数钱数钱,数数看挣了多少磕头礼。
新年好,新年好,吸烟吸烟。
不用磕了,不用磕了,来了就有了。
喝酒喝酒,喝一杯再走。
笑盈盈乐呵呵,大大小小都要打点到。”
这个描写太生动形象了,把磕头礼的隆重,人们过年的喜悦描绘得淋漓尽致。
还有年初二请闺女,王金庄有个民俗是“叫姑姑“,大年初二街上,男女拥拥挤挤,男子磕头,女子叫姑姑。
这“叫姑姑”,说白了就是女儿回门。但王金庄的女儿回门和我们这边不一样。
王金庄大年初二,把姑姑叫到娘家吃顿团圆饭。姑姑要给做好饭,走时给些交叶馍馍拿上。
我们这边初二、初三姑娘回门,给父母带上礼物,准备红包,然后在娘家欢欢喜喜吃饭,外地回来的女儿,要在娘家住上几天。
王金庄有这样的习俗,大年初一嫁出去的闺女是不能回娘家的。这一点和东北一些地方以前的习俗一样。
以前我爸也不让我姐回娘家过年。记得有句俗语:“过年不看娘家灯,一看娘家穷个坑。”说的是嫁出去姑娘若看娘家灯,娘家会辈辈受穷。
但后来由于我嫁给了军人,婆家很远,我家这个习俗就我被打破了。现在三个姐姐加上我都没有公婆了,我们便都回娘家过年,娘家的生活并未穷困潦倒,日子反倒越来越好。
再说一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王金庄人的元宵节最热闹了。
街上要搭灯山,从前到后都要搭建。灯山说白了就是祭坛,供奉20位神仙,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供奉三天,这个是王金庄的特色年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王金庄人还会演街头剧。五道街一道街一个特色,武术队耍拳,秧歌队舞蹈,戏曲队唱戏,耍火龙的在街上前后跑,还有耍绳鞭的,演气功节目的,各种形式应有尽有。
白天没有闹够,晚上继续闹,一街剧院唱古装戏,五街剧院演联欢晚会,烟花队放起了烟花,转九曲的男男女女转着九曲狂欢。
以前各街有各街的特色,在2019年,打破了街与街的界限,各路表演队,从五道街任意物色演员。
相比王金庄的元宵节,我们这边就简单多了,元宵节那天我们必吃汤圆、元宵,然后就是家人团聚,晚饭后再去看放烟花。
市里每年都会让支柱药业赞助几十万块钱买烟花,然后在江桥上燃放,大约放半个小时。以前各单位还组织灯展、猜灯谜。现在这样的节目没有了,元宵节越来越简单化。
看了王金庄的春节和元宵节习俗,我感触很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王金庄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毛驴、道路、梯田、村民、作物、石头、水利,还有王金庄的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它们都是王金庄的文化符号。还有风景秀丽的青阳山,里面的神话故事还有它背后佛教文化思想的精髓,都是我们领略大美王金庄的载体。
还有王金庄地名谣、巷口谣,这里边都承载着王金庄历史文化的厚重,所以厚重的王金庄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传播,勤劳又智慧的王金庄人。正在不遗余力地做共同的事业,大力宣传王金庄文化——王金庄剧团的组建,在讲述着王金庄的故事,首届情注山乡“书画迎春万家福”主题展,把王金庄书法推向高潮,各种蓬勃兴起的活动,引来中外游客观光旅游。
二、彦国老师朴素的心理愿望。年根底下,三儿子娇龙发来信息问:“在家没有?”看到三儿子微信已透出的惦记,李彦国老师心中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对于这个刚满月就被送了人的儿子,彦国老师心里始终有愧疚。但三儿子并没有埋怨他,毕竟处在那个特殊的阶段,李彦国老师实在没辙,如有一点办法,他也不会把孩子songren呀!
这么多年,父子俩一直没断联系。三儿子的养母年年给李彦国蒸大馍,年年如此,三十多年从未间断。小时候,他母亲来送,长大了,自己来送,成家了,和媳妇儿一起来送。
这不是一篮子简简单单的大馍,而是三儿子一家对李彦国老师由衷地感谢。2018年那个春节,娇龙不仅带来了大馍,又带了一瓶小酒,这瓶小酒是从遥远的京城捎回来的。儿子不管走多远,没忘了他这个亲爹,彦国老师心里特别感动。
儿子的孝心。李彦国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到了花甲之年,很多事情他看得透,想得开,拎得清。
对于家庭,他的愿望既朴素又简单,希望几个孩子事业顺遂、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希望自己和老伴能够安度晚年,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顺顺就好。
三儿子给他买了45块钱一小瓶的酒,他既欢喜又心疼。他欢喜的是没在身边长大的儿子依旧对他和老伴孝顺,心疼的是45块钱只买二两酒,实在太破费。
李彦国老师是在苦水里泡大的,知道日子的不容易,现在虽然生活好了,不会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了,但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他是一位睿智的父亲。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们。
“儿女们,你们都长大成人,进了城,给我买的鞋袜,衣服过剩了,穿不了造成浪费,买的东西都太贵,不适合我用,以后物质生活上的东西不要管我,我有工资,缺什么我自己买。”
他还引用蒋坤元老师的诗来教育孩子。
看周围还有许多住在低矮房子的人们
冬天里他们没有地暖
平日里他们水管里没有热水,
也没有管道煤气
像生命中的忧愁,所以不必神气活现。
蒋坤元老师,住上别墅后,不是高调炫富,而是赋诗写给儿子,告诉他,无论何时不能忘本。
李彦国老师也是这样,他用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告诉儿子们,绝对不可以铺张浪费。
“鞋不要买了,这么多布鞋放着不穿,死后一把火烧到坟上是对劳动的亵渎,是对劳动人民的不尊敬,你母亲一针一线做那么多鞋不容易,你们也回来穿着母亲做的鞋,省下买皮鞋的钱才对。再想到给我买皮鞋时,要从另一个方面考虑考虑买45元,一瓶小酒时也要从另一方面考虑考虑。”
这就是一个从苦难中走出来、走向幸福生活的老父亲的心声,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经济怎样发展,生活如何富裕,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都不过时。
李彦国老师还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关于王金庄的。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土地种植上,他有自己朴素的愿望,让土地生长,让土地为人所用,不让土地荒芜下去。对土地的思考和建议,那就是他对土地的情怀所在。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心里装着土地,那是永远不会变的土地情结。
他是一名乡村语文教师,写作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作文教学,为了给学生们树立榜样,敢于写,勤于写。随着王金庄申遗工作的步步推进,他的侧重点逐渐由作文教学向乡土文学转移,向王金庄申遗工作文字资料储备方向转移。
他是一名作家。他很有耐心地书写着自己的村庄,书写着自己的土地情结。他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作家,一个将乡村的诗意与文化内涵呈现给世界的一个作家。
李彦国老师一直不敢承认自己是作家,一直很低调,有时甚至卑微到尘埃里。他不知道的是,那带有驴粪蛋味的文字,已经在简书平台熠熠生辉,他的《愚公挖山不止》《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等作品,现在依旧在影响着很多人,必将会影响更多的人。
他是王金庄文化的记录者和保护者。是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团队认可的人才,是孙教授团队的得力助手,是王金庄资料核对整理和记载工作的本地中坚力量。他做的工作不仅是让一个村庄恢复记忆,也在给世界奉献一份宝贵的农村史料。
他是王金庄文化的传承者。他接过爷爷李景昌手中的革命火种,用手中的笔去书写王金庄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不断赓续。
他希望文化传承从孩子做起,从自我做起,他希望王金庄灿烂悠久的文化代代相传。所以他努力培养自己的孙子李鹤轩,他深深知道,小鹤轩既是李家的未来,也是王金庄的未来,他也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传承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传承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作为王金庄文化的传承者,李彦国老师紧紧牵着小鹤轩的手,目光坚定,大踏步向前进……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