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这本书的第十章是《中小学英语教材简介》。我对这一章感兴趣是因为我觉得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们必须知道一些常识。了解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历史,有助于我们在将来编写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材。
我们以初中英语教材为例。
初中英语教材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学英语教材
2.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英语教材
3.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学英语教材
4.21世纪以来的中学英语教材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四个阶段的教材册目。
70年代的初中英语教材有六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每学期一册,与教材配套的还有教学参考书,70年代的教材是从1978年秋季开始使用。
80年代的初中教材是在1982年重新编写,也是六册,每学期一册,也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但是随课本一起编辑出版的除了教学参考书,还有《练习册》五册,《初级中学英语复习练习册》一册、《听力训练》三册,《阅读训练》四册,《初中英语句型情景教学》四册(附录音带)、《抄写本》两册以及《外语教学组合图片》一套。我们可以看出教辅数量丰富了且增加了很多。
到了90年代,(1992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大纲》的初审稿和试用稿的先后颁布,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其他地区开始着手编写新的中学英语教材,其中几种主要的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制的义务教育三年制和四年制英语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这套教材为三年制初中提供了三册,为四年制初中提供四册教材。
21世纪以来的中学英语教材开始在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编制。其中有一半的教材是在引进版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加以改编的,有的教材是中外专家合作编写,有的是中国专家编写,外国专家审定的,从而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多样化的局面。
比如我们新乡市初中英语教材就有不同版本,我们县区使用的是外研版教材,市区使用的是仁爱版教材等,每个年级分上下两册,一共六册,每套教材配套的教辅有课件,光盘,练习册,互动讲解等等。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四个阶段的教材特点。
1978年版的英语教材注重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材中,另外也相对重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各册教材自始至终特别注意拼读规则教学,并辅以国际音标和构词法知识,这些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能力。另外这套教材采用综合训练,阶段侧重的方法,比如低年级以句型教学为主,侧重听说能力培养;高年级以课文为主,侧重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1982年版的英语教材降低了难度,减少了课文和生词的份量,每课的平均生词量从20.6个减少为17.3个,每课时的平均生词量从3.6个降为2.5个。对于语法教材进行了分散编排,第一二册教材中安排了词类,句子种类,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等,三四册中安排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一般讲来时;第五册中安排间接引语,第六册中的定语从句移到高中。当然教材中增加了阅读量,每册的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增加几篇补充阅读的材料,供有余力的学生选读,课文的内容也更有趣味性和知识性。
90年代的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了思想教育,这和70年代的教材特点一致。教材内容信息量和知识面扩大,图文并茂,双色印刷,焕然一新,更能引起学生兴趣。另外在内容安排上进行了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教科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情景教学,将语法结构和语言功能有机结合,建立“情景—结构—交际”教材的新体系。
21世纪的教材编写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注意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大部分教材都遵循“功能—结构—话题—任务”相结合的途径设计。另外教材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科融合,而且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型。英语教材普遍采用四色胶印,版面设计新颖,插图精美,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四个阶段教材的不足之处。
78年版英语教材的格局比较单一,除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种初高中教材外,基本上没有出版其他的英语教材,这就是“统编中学英语教材”。
82年版的英语教材过分强调语法的作用,语法知识讲解在教学中占很大的分量。另外此教材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
90年代的英语教材是在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编写出来的,这个时期的英语教材编写更具区域性,有了不同的版本,有针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材,有沿海版教材,不同的教材版本反映出来的英语教学新思想、新方法也不一样,区域性差异拉大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如何使教材更加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21世纪约有一半的教材是在引进版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加以改编的,虽然出现了教材的多样化,但是各地市县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也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比如仁爱版教材对于城市学生来说难度有些低,而外研版教材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来说难度有些大。
另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教材内容更新慢,课文中有些内容太过落后,不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我们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或调整,变“教教材”为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