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多才多艺,在诗、赋、古文等方面都有许多传世佳作。
传说称杜牧风流却不同于凡俗。太和二年(西元828年),二十六岁的杜牧进士及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可谓春风得意。以后几年在各地任幕僚。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来自杜牧,是在他任湖州刺史时所作。
表面看,这是一首很有格调的惜春之作,告诉叹花惜春之人,无须惆怅,虽然花已落尽,但有绿叶成荫,果实满枝头。但实际上这是多情的小杜在以花喻人。
传说杜牧任职监察御史期间,来到湖州公干,闲暇时候饮宴,看中了一位歌女,歌女正是豆蔻年华,完全契合小杜“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审美。
他向歌女的母亲求娶,歌女母亲不忍心让女儿远嫁长安。于是杜牧和她约定,十年之内,来到湖州任职,让少女等他十年。
母女二人深为杜牧的绝世才华和宰相公子的风度折服,答应了这一要求。
于是后来已为吏部员外郎的杜牧,屡次上书朝廷要求赴湖州任职,朝廷一直不许,后来他连上三折,终于如愿以偿。
可等他来到湖州寻访佳人,已经过去了十三年,少女一直等了他十年,约定时间到了之后,已成大龄剩女的佳人还是嫁人了。
杜牧找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虽然惆怅,但自己失约在先,况且人家也过得很幸福,于是杜牧写下了这首《叹花》自遣。
《叹花》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杜牧
赏析
这首《叹花》初读看似所写是寻春探花而不得的事,实际上这只是杜牧委婉含蓄的写法,他所叹的是一位美女。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只遗憾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不必满怀惆怅埋怨花开得太早。自是:都怪自己。校:即“较”,比较。
首二句写诗人的怨叹与失意,是因为自己的延迟,才没有赶上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想起了往日的春花满园,诗人更是平添了几多伤感。
一个“迟”字表现出诗人为自己的迟到而自责。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因为他来寻找往日的姑娘,是带着美好的心愿、满怀希望而来,然而春已迟暮、女已嫁人,诗人的心顿时冷了下来。
他一方面自怨自艾、懊恼不已,另一方面又并没有放任自责的感情,而是劝慰自己——事已奈何、不必过分惆怅,表现出感情宣泄中的理性思维。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狂风已吹尽了鲜红的花朵,现在绿叶成荫果实缀满枝。
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深红色:借指鲜花。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末二句写春天的狂风过后,留下了遍地的春花,曾经的万紫千红变成了遍地的落蕊,诗人为之一悲——姹紫嫣红的春天就这样离他而去。
诗人借春花凋零,来表现自己对心目中女子已经嫁人生子这一现实的失落之情。然而春去之后,红花落尽,绿叶满枝,在绿荫丛中隐藏的还有累累果实。
“绿叶成阴子满枝”这一句,诗人的情感又有一个转折,虽然看到春花被狂风吹落了,但换一个角度,又看到了掩映在浓荫下的果实。这是对诗人内心的一种无言安慰。
全诗突出特点是巧妙的运用比喻手法。“春花”其实就是诗人“心中女子”的化身,诗人用“春花”的艳丽比喻少女的美丽,用“春花”的凋零比喻少女的嫁人,用花落结子比喻女子结婚生子。诗人对“花”的感情,其实就是对“心中女子”的感情。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具有一种形象生动、委婉含蓄的特点。
全诗围绕一“叹”字展开,情感婉曲。诗中处处表现作者的“感叹”:春归太早、寻春去迟、狂风无情、落红遍地都使诗人感到深深地惋惜。
感叹春花的遭遇,其实也是表达诗人自己的无奈。同时“叹”字还有另一层涵义,它透露出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虽然春已归去,但他劝慰自己“不须惆怅”:看到落花的同时,还看到了枝头的果实,这种理性的思维,加深了他“感叹”的深刻程度。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叹惋之情和自我劝慰之意。
与此诗同期还有另外一首诗《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比较两首诗。可以看出:第一首诗写得更加含蓄、婉致,而第二首诗写得更加形象、畅达。就诗中意象而言,第二首诗较好,因为风摆花落的动感和形象是第一首诗所不具有的;而就诗人的感情而言,第一首诗又似较佳,因为诗中在表现怨恨与怅惘之情的同时,又表现了一种自我劝慰之意,因此这首诗的感情内涵更加丰富。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