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霞客中学听了两节课,高老师和黄老师分别执教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猫》,谈几点听课感受。
一、集体备课扎实有效。
两节课的课堂设计,教案撰写,课堂呈现做到了大体上的统一。说明霞客中学初一语文备课组对《猫》的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对课堂设计也经过了精细打磨,最终形成了共识,体现出了集体的智慧。
在相对统一的框架之下又有不同精彩的课堂呈现。
高老师的课堂理性、冷静,有深度、善于启发学生。课堂语言简洁、凝练,注重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课堂上给足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黄老师的课堂感情充沛,热情活泼,课堂语言生动有趣。黄老师注重对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大大方方,有理有据,学生朗读投入,感情饱满,具有非常好的语文素养。
两个班级的学生呈现出来的风格与两位老师的课堂风格十分相似,6班冷静、深刻;1班活泼、生动。
两节课有宏观的统一,又有风格的灵动。呈现出了集体备课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紧扣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了解人与动物的相处形态,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与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为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会做摘录,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两节课紧紧扣住了单元教学主题进行文本解读,紧扣单元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我听到了默读、摘录方法的运用,听到了理清思路、把握大意的方法指导,听到了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对人类自我的理解与反思主题的深入探究。
以单元重点为教学重点,以单元教学方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是比较稳妥的教学策略。
三、语文活动紧贴文本展开。
语文活动为听说读写思,两节课的语文活动分别为:角色转换理情节,摘录关键句理层次悟情感,圈点勾画,深入文本探究主题。这些教学活动都属于语文活动,而且活动与活动之间按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进行设计,符合思维的规律。
紧贴文本,指语文活动的开展紧紧扣住文本的语言信息,在语言信息中探究出文本隐含信息。比如“我”对三猫的偏见、歧视。
记得两节课都重点突出了张妈“不能有什么话来辩说”的品读,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老师教了也不会的不教。我们要教的就是学生阅读时不会关注的,读不明白的地方,这些地方经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贴着文章的字词句,联系着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品悟探究,最终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像这样一个教学点就需要老师具有慧眼去发掘,也是贴着文本去感悟的,非常出彩。
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与深入理解,应该是在老师对活动的设计下,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自己读出来、悟出来。
比如,这节课有“悟情、品读赏析”这一环节,“悟情”是目的,“品读赏析”是方法。品读不能架空品读,一定是贴着文本,对文本字词句,甚至标点,进行揣摩,而后自然悟出情感。
表现“我”对三只猫不同的情感态度的语句,我们就应该拿出来,好好地读。可以有感情地读,比如读第一只猫病死后“我心里也感着一缕酸辛”,“一缕”怎么读?轻轻地,淡淡地读。对三妹说的话“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应该重读“给你”,显然“我”更在意的是三妹的情绪,而不是这一只猫的死亡。
除了有感情地读,还可以对比着读。“好久不养猫”和“永不养猫”可以对比着读;“永不养猫”和“不养猫”可以对比着读。感情的轻和重在对比中很自然地就能准确把握。
还可以变式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变成“我家自此永不养猫”。作者的郁积在心中的情感就此也能揣摩出来。
只有沉到句子里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让学生通过文字,与作者的情感沟通起来,这样贴着文本的读,才叫“品读”,才能“悟情”。
四、文本解读契合文本特性,契合学生特点。
今天的两节课把《猫》定位为小说,我觉得定位为散文也是可以的,如果定位散文,那么这节课应该侧重于对作者情感的领悟,作者悲天悯人情怀,善于反思精神的学习。定位为小说,要明白小说反映生活,反映社会,反映人性。读小说就是读自己,就是读人性。
如果在小说定位上给初一学生讲《猫》,我个人认为让这样的人性与自我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贴得更近一些。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黄老师有这样的一个设计:如果猫能听懂人语,当听到“我”对三猫的忏悔和自责后,它会对主人说什么?
如果把补白想象放在三猫被打,带着累累伤痕流浪在外的感受与心理中进行。这样,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进行了体验式、情境式的感知,猫的委屈、痛苦、不平,甚至愤恨就会滔滔不绝而来。
学生就能明白,在“我”看来,猫不是玩物,而是有思想、有苦痛、有爱、有恨,和人类一样有灵魂的生命。
通过换位思考,小说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对于丑陋的、内向的、不会讨人喜欢的物或人,我们不能带着主观情感去对待,更不能随意地漠视、轻视、歧视、伤害其他任何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