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撒把》故事让我窥探到上世纪末国家大城市中上层人士的出国状况,作为90后的小镇做题家无法共情男女主人公所处的大环境,但是好就好在导演用爱情为主线,让我做到在情节起伏上的感同身受。
作为在北京念完本科的孩子,当时就一直奇怪北京同学对出国的执着,在我看来远高于经济水平差不多的广东同学。不仅仅是我一直很奇怪,我问准备出国的同学时,他们自己也说不明白具体出于什么目的,好像北京冬天的风一样,是一个自然把你吹着走的过程。
这部电影描绘20世纪末,北京中产们几乎都想出国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还包括他们受外来文化影响,北京同学的体会一定是比我们这种小镇做题家深刻。过年逛街那场戏就能看出,林周云试各种进口衣服,既是情节里的戏,又是向观众宣誓北京同国内其他落后地区文化乃至想法的差别。估计导演也讲不明白那个年代为何有出国热,但就通过一场戏,反应一个现状,让我品出那味儿。
同时作为反面,葛优饰演的顾颜则是一个不愿出国,同时也对和妻子之间爱情的悲观。这两个消极的想法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想法,这想法反应的正式像我一样持同样观念人的想法,作为情节上,也是能让我这种人产生共情。作为一个经济条件没有达到那个水平的人(顾颜有说自己为妻子出国变卖家产的事儿)大家自然是看不清道不明出国的好处,而我到现在为止也没觉得移民国外或者去国外留学是有必要的事情,这点我很像顾颜。导演、编剧很聪明的塑造出顾颜这个角色,简直让我一下在带入刚来北京念书时侯的我。
现在回过头想刚念大一时候,我和北京同学(也包括我有几位家里条件很好的高中同学)对出国想法上的差别,早在30年前就已经出现,大家没有因为国外好就都想去,而淡出是因为有了那个经济基础,决定出去观赏更大的世界罢了。想想早几年公知说的那些话,我们小镇做题家好像听得的确不多,反而是经济发展好的,哪怕就比我们好一点点的城市,就会有人津津乐道。一个例子就是我所在的云南小镇出不了“美国空气更香甜”这种话,但是仅仅几百公里外的昆明就会出现。其实是我们当时连被公职带节奏的经济基础都没有,这究竟是谁的可悲啊?
回想自己在北京念大学的时光,真是无知者无畏,不只是出国的观念上,明明在好多思想理念上都是怀着错误的、落后的观念,却还总觉得自己站在道德高点,批判“富人孩子”,回头来看,小丑竟是我自己。《了不起的盖茨比》那句最经典的台词:“每当您想批评别人时,请记住,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优势”,想到这句话我真想把曾经自己的头往土里按,一些以前的想法真能让现在的我尴尬的大脚趾能把鞋底扣通。我连“优势”都没有,好意思说别人?“每当您想批评别人时,请记住,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和你一样弱智。”
但是我又似乎是毕业的一瞬幡然醒悟,或许这是一旦有了经济收入,又或许是脱离象牙塔包裹的假象。总之是人独立了,独立才能有清晰的思考,怎么思考都不用学,马上就能清楚自己有多狭隘,现在多想“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