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现在不像以前那样急死忙活的去大量阅读,大量听课,大量学习,而是将之前学过的课程拿出来,慢慢的咀嚼,慢慢品尝,仔细体味。
好的课程就放在那里,它一直静静地等候着你去温故而知新。
这两天在读王烁老师的《跨界学习》,其中有一章节怎样成为合格的写作者,颇有感悟。
自己三年前很少写作,写的东西也真的不能看,也不懂什么逻辑,更没有什么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型。
也不去思考归纳法、演绎法之类的方法论,更不愿意苦思冥想的逼着自己写作。
不经意间,在2018年,自己居然日更后,再也没有断更,连自己都没有想到。很多事情并不难,难得突破自己的心障和认知障,一旦把墙推倒,外面的世界会很精彩。
返回来说王烁老师的文章里面的内容,在得到上的认知方法论内容,提到好文章的标准。
第一,好文章得清楚、简洁、准确。
我们获取知识,总是想把概念弄的更加的明白,大家也明白,将文章写得长很容易,但是如果短小精悍的表达,想必需要一定的功力。有时候用9个字表达不为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点大道至简,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难题,一个挑战的出来的方案。
第二,要把事情讲清楚,所以要多用动词和名词,要少做形容,所以要克制使用形容词和副词。
很多时候确实可以使用动词和名词就能表达清楚,简明扼要。我们很多时候表达问题时,总是不愿意思考一下,做一下思想打磨后再输出,快餐经济,快进快出。
第三,能用大白话说清楚的事情,不要用术语
复杂问题简单化、通俗化,再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说人话,说老百姓们能听懂的,儿童们能听懂的。能不用晦涩的术语少用,必要时多用类比。
第四,能删掉的都删掉
宁少勿滥,简洁美。但凡影响表达的,多余的文字,尽可能的删除,做减法。
第五,写作是们手艺活,大量训练最重要,要多写
写作路上并不拥挤,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走。有了好的方法论,需要刻意练习,固化为肌肉记忆、思维记忆。
第六,修改是写作的真正机密,得多改。
时不时拿出文章来进行修订,多读多思考,会让自己思考联想到更多的事情。修改也是跳出自己用第三者的眼光看文章。
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爱做加法,不断的增加。
减法式写作,辅以多写,加以多改,多练,假以时日就会成为合格的写作者。
刻意练习,量变引起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