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 二冬之二
明对暗,淡对浓,
上智对中庸。
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
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
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手擘蟹螯从毕卓,
身披鹤氅自王恭。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
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浓 庸 舂 茸 冬 龙 恭 镛
明对暗,淡对浓,一字对,单字相对,指的是明亮对昏暗,淡雅对浓烈。这也是一个,正反意字的相对。下一句上智对中庸。
上智 上等的智慧。
中庸 儒家的道德标准,只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另一种意思则是指才能一般的人。中等的智慧。三字经中有提过,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镜奁(lián) 古代妇女梳妆用的用具,带镜子的盒子就叫镜奁。
衣笥(sì) 盛衣服用的方形竹器。
这两句的对应,都是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用具。
野杵(chǔ)村舂(chōng) 村民用木棒舂米。杵:捣米或捶衣用的木棒。村舂:用木棒捣去谷类的壳。
花灼烁 繁花光彩明艳的样子。
草蒙茸 草叶蓬松杂乱的样子。
这两句的对应有着特别的技巧。那就是“同旁对”,“灼烁”是同为“火”字旁的词,而“蒙茸”则是同为“草”字头的词。花灼烁,对草蒙茸。鲜花繁盛茂密,如火光红艳,而草,密密疏疏,绿意融融。
九夏 因夏季有三个月九十天,故谓“九夏”。
三冬 因冬季有三个月,故谓“三冬”;或指冬季的第三个月,即十二月。
台高名戏马 公元前206年,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阅兵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虽然项羽后来在楚汉相争中一败涂地,但戏马台却成为西楚霸业千古雄风的遗迹。
斋小号蟠龙 《晋书·刘毅传》记载:东晋权臣桓温修了一个精致的斋舍,还在墙上画上了龙,号称“蟠龙斋”。在古代,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图腾的象征,也被各代的帝王作为自己的代表。古代的皇帝们常常称自己为真龙天子。桓温独揽朝政十余年。后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叛乱,起兵造反,,有意夺取帝位。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这家在这里用戏马台指代西楚霸王项羽,这样才能摘去摘,桓温之子桓玄。这两个人,一武,同样有做皇帝的野心,最后却都以失败告终。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也是一种有趣的呼应了。
手擘蟹螯从毕卓 毕卓,东晋官员。晋元帝太兴末年为吏部郎,因饮酒而废职。世说新语中记载,毕卓一生,酷爱喝酒,曾对人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擘(四声),有分开,剥开的意思,蟹螯就是螃蟹的两个大前足。这句便是说他一生的愿望便是,一手拿着螃蟹腿,一手拿着酒杯,浮在酒池中,这一生便就足够了。
身披鹤氅自王恭 这句说的是东晋大臣王恭,世说新语中记载。
王恭少年即有美誉,身形俊美,时人称赏他“濯濯(卓)如春月柳”。是形容他像春光下的杨柳般光亮。
王恭曾经有一次乘高车、披鹤氅裘涉雪而行。鹤氅,便是用仙鹤羽毛织成的外套,在白茫茫的雪地中行走。被人看见,羡慕不已,感叹说:“此真神仙中人也!”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 形容险峻高耸的五老峰,像是插入云霄中的碧绿玉笔。
五老峰,庐山最高的山峰,在庐山东南顾名思义,就是像五个老者并肩而立的山峰。唐代诗仙李白曾经结庐读书,并写诗赞美的庐山。。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诗云: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武夷山换骨岩北面有石三块立于岩石顶上,即人们所说的三姑石。
相传宋治平年间,崇安大旱,田土龟裂,禾苗枯焦。有一天,武夷山农人在换骨岩下灌田,忽见三位道姑打扮的女子沿山径走来。她们见农人们灌田辛苦,便招农人上前,授以小葫芦和秘诀后便飘然而去。农人如法施行,顷刻间,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救活了枯焦的禾苗。后来乡人为纪念这三位仙姑,便将换岩骨巅上的这三块巨石唤作为"三姑石"。
金镛,是一种金属做的大钟。因为三姑石形状像三座大钟,于是形容它像大钟一样在风雨中屹立千年。
五老峰高,三姑石大,一个是秀插云霄,一个就响传风雨,有如玉笔,等有若金镛。细细品来,古诗词用字精准优美,学之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