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即眼看就要火一波的《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位神经外科医生被诊断出第四期肺癌之后对于生死、医生这项职业、人生意义等终极意义的思考。
总觉得给这本书写读后感需要以“with due respect”开头,不然就像对逝者不敬似的(作者已经因为癌症去世了)。这类以“思考死亡”为主题的书,似乎对我来说总是有种“写不到心坎儿里”的感觉。本书中也有提及的Nuland的《生命的脸》那系列我读下来也觉得是有趣案例+鸡汤感悟的大合集。大概跟“死亡”的主观性有关吧,毕竟大部分人也就能死一回,不太容易在事后跟人总结经验,有的只是被逼到角落时的事前思考。
客观地说,作为有文学专业背景的人士,作者的文笔还不错,除了偶尔的段落读起来有点像申请大学时候的personal statement。比起患病之后的感触,作者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思考是我个人更喜欢的部分: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病人的生死对医生个人的影响,诸如此类。作者对这方面的书写更轻松自如,而对于自身患病的部分则显得有疏离感。
至于看到哭出来,反正没发生在我身上……
7. The Hundred-Year-Old Man Who Climbed Out of the Window and Disappeared
即《爬出窗外并消失的百岁老人》,或者按照台译本的叫法,《百岁老人跷家去》(也是同名改编电影的名字)。
嗯……从哪儿说起好呢,如果你喜欢《谭纳的十二体操金钗》(或者任何一本雅贼系列)和《欧维决定去死》之类的那种冷幽默(外加一点点——好吧不止一点点——没下限)的话,这本很可以找来看一看。唯一的问题大概是简体版有删节,具体原因嘛,很快就会说到……
简单说来,这是一位长者的不太常规的冒险故事。有多不常规呢?这么说吧,东西方的主要国家他不光去过,还跟一大把领导人谈笑风生。譬如用一瓶龙舌兰把杜鲁门灌成了大舌头——后者在这种状况下接到了罗斯福去世的消息("Damn!"——杜鲁门这样表示)。按时间先后排序的话,他的简历包括佛朗哥将军的救命恩人、提点奥本海默原子弹的可控引爆方式、作为炸弹专家陪同宋美龄前往中国帮忙炸大桥直到中途倒戈救了太祖夫人(嗯,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删节了)于是顺便翻越喜马拉雅山去了伊朗并意外让丘吉尔免于被炸成碎片……而这还只是他四十岁以前干的事情……其余的脑洞我就先不剧透了。
就像一切类似故事的主人公一样,我们的长者的人生信条自然是“随遇而安”,不过“安”也是有限度的。所以在99岁零八个月被送进养老院(因为他为了报复一只狐狸,不小心炸飞了自己的房子)并在“暴君”院长的“早睡早起不抽烟不喝酒”规矩下过了四个月之后,老人家在一百岁生日当天从窗口爬出去,开始了新一轮历险。其中包括一只大象和一旅行箱钞票。
8.《玻璃球游戏》
(跑题表示,“玻璃球游戏”这个名字,给我的画面其实是一群穿着希腊袍子在高堡里研究精神文明的老学究们埋首于沙坑里打弹珠的场景。)
说回这本我竟看到了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两种影子的、难以定义的小说,黑塞虚构出的这个致力于思想和精神上的精进的小学术王国,兼具宗教和学术机构的两种特质,而通过传记方式记录的这位虚构出的“一代宗师”的生平,颇有几分给圣人立传的意思。
本书也属于那种让你看着看着就会冒出“我怕不是个文盲”这样的念头的作品。这本“传记”里有故人回忆、有书信、有诗歌,甚至还有以男主人公身份创作的,早年的三篇虚构传记(嗯,虚构里套着虚构……)——其中之一竟是个南柯一梦的翻版。
嗯,我觉得我的大脑还在消化这本书,暂时无话可说了。
9.《巨人的陨落》
这个封面图上没印书腰,不过那种“每xx人就怎样怎样”的文案,真是再打消人积极性不过了(而且也不用看三个通宵那么久——说起来,能很快看完从个人角度来说其实算本书的缺点之一,因为没找到什么值得放慢速度仔细看过去的点)。
作者把虚构人物编织进史实的能力是很出色的。几个家庭的成员被世界大战丢向欧洲的各个角落,有的直接参战,有的以其他方式影响战争或被战争影响。搅碎无数生命的战争机器,大概是这个长篇故事里的终极boss。两代人对于战争走向的争论,让人想到《敦刻尔克》里老船长的“Men my age dictate this war. Why should we be allowed to send our children to fight it?”
这本书对我来说也属于“优秀作文”那一类的(虽然这作文格外的长)。所有的东西都在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但就是没能打动我。
10.《异恋》
一个日本骨科故事和它的目击者。
看戏太投入的话,就会往别人的脚本里灌注自己的意志。演员要是变成牵线木偶,大概剧情就会一直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发展下去了吧?存在感有点稀薄的大学女生偶然成了男教授的助手,近距离观察后者和小动物一样的妻子的开放式婚姻生活。就像一试管白水倒进玉米浓汤里,那小小一汪的透明液,过一阵就跟浓稠的汤水分不出彼此了。
爱情在这个故事里格外像幻象。一个让人为了能让它继续下去,而举起猎枪的幻象。
11-13.《遗落的南境》三部曲
《湮灭》:本系列第一部,应该算是个有克苏鲁画风的故事?这个系列很有意思的是,首部曲中并没事无巨细地介绍背景和设定,而是留下很多空白和语焉不详。对于这一本里那种潜伏在无声处的巨兽般的威胁来说,只说一半带来的恐惧比具体描述恐惧本身的效果好得多。
四名被派入未探明区域的、互相不透露名字的女性成员,迅速只剩下女主角自己。于是个人的心理活动替代了角色之间的互动,第一人称的叙述让文字有了疯狂呓语的味道。她体内的某种光亮要像孢子破裂般从喉咙中喷薄而出;哀嚎的怪兽蜕皮时身上落下死人的面孔;向地下延伸的塔里,用菌丝在墙上书写的黏液生物“爬行者”身上,能找到人脑细胞。
你会觉得,女主转过身背对海洋时,海上方的天幕会裂开两只眼睛,注视着她走开。
《当权者》:《南境》之二。这本的阅读感受不如第一部,那种跳跃式的心理描写稍微过了头。无视掉一部分目的不明和过于细碎的斗争之后,那种女巫布莱尔式晃动镜头的恐惧感还是很有效的——既是慢性渗透的,也有转角式的突袭。比如毫无预警见到“出自罪孽者之手的扼杀之果既已在此,我将孕育出死亡的种籽与蠕虫分享,且在黑暗中聚集以其生命之力包围世界,而其余昏黄大厅中不可思议的黑影挣扎扭动因少数不可见且不可被见者缺乏耐心。午夜阳光下的黑水中果实将成熟,而黑暗中的金色果实将豁裂,揭示出泥土中致命的柔软。深渊的阴影仿似畸形花朵的花瓣盛开于头颅中,令思维扩展至任谁都难以承受……”这段文字,仿佛一顿带着黏液的水泥墙突然排在了脸上。
《接纳》:三部曲里最长,也是解释了一切疑问的一本,虽然使用的语言未必算得上一目了然。书名本身就是答案,不过要看完书才会意识到这点,在那之前,“接纳”更像是生物学家和灯塔守护者体内的那个光亮感、一个大大的悬疑因子——谁接纳(或是被接纳)?如何接纳?主动伸开双手还是被动沉没?
第一二三人称角度叙述在这本里穿插进行,局长(一个x区的未亡人)、总管(第二部的男主角)、幽灵鸟(一个副本)和灯塔管理员(一切的开始)四条线有着各自的波长,最后仍逐渐汇于一点,像银河系炸成一朵烟花。
总管终于抵达地下塔的底端(顶端?),向着白光跃出,变成一只白兔。幽灵鸟寻找那个或许尚未被吞没的世界,也许是徒劳,也许不。灯塔管理员说:不要忘记我。